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 刘爱玲
[导读] 情境化教学理念是基于新课改引领下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策略,其虽然由来已久,

        刘爱玲
        单县南城第一小学  山东菏泽  274300
        摘要:情境化教学理念是基于新课改引领下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策略,其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则刚刚开始,而且还有待完善,有待发展。就育人导向而言,情境化教学更为贴近小学学生的认知特性,对学生知识学习、问题探究、能力提升等都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且可以使诸多比较抽象、复杂、深奥的数学知识得以在“情境”中直观呈现,教学的开展更加生动、鲜活、形象、具体,学生在不同情境刺激下,对数学学习的感知将会更加深刻、充分、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情境化教学理念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十分宽泛,其对于学生视域开阔、思维优化、认知重构、发展实现都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与实践时,应加强对情境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并以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场景、现象、事物、活动等为引领,构建出具有探究性、交互性、协作性、思辨性的认知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究、体验的机会,以确保学生在情境的驱使与引领下高效学习数学、更好提升自我、获得认知迁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情境化教学理念;应用;策略
        作为一门逻辑性、思维性、抽象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认知、理解、探究等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且积极的影响。而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策略、途径,则直接影响着学生认知发展,折射着教师教学艺术。这使得情境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且更具现实意义。而且,在情景化教学理念的作用与驱使下,很多数学教学活动都会以场景化、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形式呈现,更利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的满足,且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向着深层次、高质量视域发展。因此,教师应以情境化教学理念为辅助,就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渗透、充分运用、科学延展,使诸多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高效开展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互动情境、展演情境等充分融入学生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积极互动、彼此协作的机会,让小学数学教学向着更为贴近学生认知特性的境地而发展,从不同方面来激发学生认知潜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需要的满足。
        一、构建直观情境,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认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直观予以理解与感知,教师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网络媒介等工具与资源的应用,来创设直观情境,使具体教学内容以更为直观、形象、具体的形式得以呈现,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可视化、直接性感知中开掘思维,促进其理解与认知的提升、发展。而且,在微课、图画、视频、影视、音频等直观媒介驱使下,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也会得到全面调动,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可以让学生在近距离观摩、感知中丰富其认识体验,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发展性、生命力也会得到全面提高。例如,在开展“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用微课展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短视频,在直观呈现重点、难点、目标等基础上使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获得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后,教师在引入教学PPT课件,就教材例题与知识点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把握其特性与规律,促进学生认知深化。最后,再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动漫视频与影视剪辑,并将诸多训练性问题渗透其中,组织学生在视频观摩中开展思考,进行探究,在更为直观的情境内完整呈现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入体验中获得认知迁移。
        二、创设生活情境,拓宽教学路径,提升教学效率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实物、案例等,都可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无限生机与更大活力,且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生活素材、资源、道具的开发与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与数学的过渡、迁移、转换中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开展数学学习,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发展性。同时,在生活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充分激活,很多比较复杂的知识也会显得更为通俗易懂,更利于学生掌握。既减低了教学难度,又促进了学生认知发展。例如,在开展“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的实物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观察、探究、分析其特性与差异,在对比中获得更为直观的认知体验。随后,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来画“三角形”,并拿出三根木棒摆出三角形造型,对边、角等获得充分感知。同时引入三角形的定义。最后,通过对生活中自行车架、篮球架等生活实物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情境的驱使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
        三、引入游戏情境,丰富教学内涵,开掘学生潜能
        小学阶段的孩子普遍比较好动、爱玩,且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而游戏情境的创设,则正好满足了学生的特性与现状,且更利于学生各方面认知潜能的开掘,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小消化、掌握。对此,教师可借助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将诸多蕴含游戏元素的数学故事、情境展演、数学竞赛等融入课堂,使很多比较复杂、疑难的教学内容在游戏的引领下得以充分呈现。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数学核心素养塑造。而且,游戏情境的创设,更容易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激发其用数学的夙愿,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中获得发展需要的满足,使数学教学向着多元化、发散性方向而发展。例如,在开展“小数乘法”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算理与算法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知识项目教学后,在课堂引入“找朋友”游戏,出示写有不同计算题的卡片:0.39×5.9;0.078×3.6等,并将计算结果写在另一类卡片上,组织学生自主计算,在计算完毕一个算式后,在另一类卡片中找寻与之对应的“结果”,如果找不到,就说明自己的计算有错误,再次重新计算,如果正确,可以进入下一个算式计算,在趣味盎然的游戏情境中获得认知潜能的开掘,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强化。
        四、结论
        总之,情境化教学理念的显著优势与诸多特性,使得其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且更利于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综合能力的培育、发展需要的满足,为促使小学数学向着多元化、丰富性、高质量发展而提供保证。而且,在情境化教学理念的驱使下,小学数学教学也会向着更为贴近学生需要、更好促进质量提升的角度而发展,其既延伸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又塑造了学生的素养,可以为学生更好学数学、用数学铺设广阔路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构建、营造不同教学情境时,切记生搬硬套,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就各类与学生认知和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生活素材、游戏资源、各类活动、典型现象、数学模型、实物道具等引入课堂,来构建出具有直观性、探究性、发散性、开放性的认知情境,使学生在更为符合自身认知需要的教学情境感染、浸润、刺激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宏.生活化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7):87.
        [2]胡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153-154.
        [3]魏宝元.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04):127.
        [4]卢轶君.在情境中体验关系,在关系中理解意义——例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9(11):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