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初级中学 广西 南宁 530225
摘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离婚率正在逐年攀升。而父母离婚后受到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子女。因为很多初中离异家庭的子女都是未成年人,其在心理、思想、意识上都比较稚嫩,面对突然脱离父亲或者母亲温暖怀抱的现实,很难接受,进而在心理出现诸多问题。尤其对很多农村离异家庭子女而言,其在心灵层面受到的创伤更大。据有关统计显示,几乎大多数农村离异家庭的子女都或多或少存在很多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会蔓延至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领域,严重制约其全面发展与更好成长。基于此,教师应该从研究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出发,积极探寻更为科学、有效、充分的辅导策略,并将其衍射中其学生、成长、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这些孩子慢慢走出心理阴霾,重拾成长自信,更好提升发展自己。
关键词: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辅导策略;研究
诱发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但是,如果对此不予以关注并开展科学辅导,则可能严重影响这些正处于人生花季的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且,由于农村地域的很多初中生心理尚处于塑造期、发展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如果对其心理问题不加以引导,势必会严重影响其终生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不同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现状出发,针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科学分析与深入研究,并予以深度探究,找到更为有效的辅导措施,使每一个农村离异家庭的子女重拾成长的欢乐与发展的自信。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离异家庭父母的疏导作用,借助诸多途径,动员其参与至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让孩子心灵的创伤得到有效弥补,使孩子们在缺失关爱与呵护中慢慢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开启全新认识发展旅途。
一、诱发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很多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在行为表现上比较极端、孤僻、怪异,有些孩子表面看起来比较内向、怯懦,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叛逆。其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在生活上则反映为得过且过、我行我素;在性格上也显得亦或沉默寡言、亦或过分暴躁。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诸多深层次原因。而只有对其予以科学分析研究,方可为其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证。
1.学生内在心理原因
很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面对父母离异的创伤,内心都显得极为恐慌且无奈、无助。处于比较特殊的家庭环境内,其渴望得到往昔源自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可往往事与愿违。此时,很多孩子都会陷入自闭状态,进而选用一些自认为可行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孤独。而且,由于初中阶段的孩子虚荣心、自尊心普遍很强,其很不希望同学、朋友知道自己家庭结构的变化,便只能将心灵的压抑隐藏起来,独自一人承受。由于倾诉的缺失,其心理健康方面也会渐渐出现很多问题。
2.诸多外在因素影响
进入新的家庭结构,很多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在处理与“新”父亲或者母亲关系时,往往带着很多不良情绪,其直接影响了亲子之间正常交往的开展,势必会导致很多孩子心理上的焦虑、紧张、害怕。而且,很多父母也不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以致亲子之间距离内无形拉远。久而久之父母关爱的匮乏,让这些孩子情感世界陷入饥渴状态。另外,由于学校老师对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现状的了解不深入,关心不充分,也会于无形中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解决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以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的互助协作为保障,不断优化、变革教育引导措施,切实拓宽、延展心理辅导路径,以促使每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重回人生正规,重新找寻自我,走出心理阴霾,获得发展提升。
1.学生自身应转变思想认识
很多家庭离异情况的发生,孩子都难以控制,因此,对于已经不得不面对家庭离异这一现实的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暴自弃、极端应对对自己的不利与影响,学会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化解家庭离异之后自身心理的变化,并以积极的态度投身至学习、生活领域。并通过交知心朋友,在倾诉中排解内心苦闷。同时,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作为倾诉对象,并让老师帮助其分析问题,提供建议。另外,更应该积极拥抱生活,主动承担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在和同学和谐相处、共同成长中淡化家庭离异的影响,渐渐回归至健康心理状态。
2.离异家庭应给予更多呵护
进入新的家庭,孩子们在心理、思想上有抵触,这很正常,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性。但是,父母应切实转变自己的认识与态度,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与谅解、呵护与关爱,以帮助孩子们慢慢走出由于家庭离异而造成的创伤。一是多和孩子谈心。在谈心的过程中了解其内心诉求,并给予适当满足,让孩子们慢慢找到缺失的家庭温暖,以尽快融入新的家庭生活。另外,对于孩子在思想与认识上表现出的抵触与反抗,父母也应该多分析原因,切记由于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进一步激发学生心理的叛逆。二是多关心其生活。从生活细节找到突破口,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开展针对性帮扶,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源自“新”家庭环境的温馨,以慢慢敞开心扉,消除芥蒂,重回心理正规。
3.学校层面应科学教育引导
学校在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只有学校的教育措施更为多元丰富,教育路径更为宽泛深入,对于这些特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可更具实效。因此,学校在进行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时,应从不同层面了解其心理现状,并开展科学分析,以制定出更为精细、有效、充分的教育方案,在逐步落实中促进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应开展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设置对应的心理辅导室,由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不定期对这些孩子开展教育与疏导,建立必要的心理健康档案,在针对性辅导活动的驱使下化解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应发挥好家校沟通作用。结合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动员父母协助学校做好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与教育。尤其应该让家长转变认识与观念,一切以孩子发展为重点,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呵护,并按照学校预定教育方案,完成诸多协同性工作,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促使其敞开心扉,积极拥抱新的学习与生活。
三、结论
总之,由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大都比较叛逆,其心理、思想、意识也不够健全,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其心理所承受的打击与创伤自然在短时间内难以愈合。然而,关注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帮助其回归人生正规、获得更好发展,则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是让每一个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重塑自我、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针对不同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层面的不同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做好调研与分析,探究与研判,尽量找到最为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帮助这些孩子们在循序渐进的心理辅导中慢慢找寻久违的幸福与快乐,逐步消除由于家庭离异为造成的心理创伤,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广和,刘兴虎.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及辅导策略研究[J].情感读本,2019(11):10.
[2]朱绍贤.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辅导策略[J].甘肃教育,2017(19):33.
[3]王洪霞.初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英语教师,2016,16(10):36-40.
[4]苏畅.初中离异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0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