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韦毅
[导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韦毅
        来宾市兴宾区寺山镇中心小学  广西  来宾市  546125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意识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所形成的意识与能力,将会对其初中、高中数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生发展与自我实现。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其对于数学的感知与理解、学习与内化,基本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这使得教师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讲授、内容灌输、概念识记、反复做练,势必会严重制约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调动,也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宽、开掘、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也难以彰显。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以兴趣培养为核心,并结合学生认知特性与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学习指导、不断拓宽教学路径、深度整合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定位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究、交流、协作、思考、创新的空间与机会,以促使学生在感知数学魅力、领悟数学内涵、释放认知诉求中获得学习兴趣培养,进而带着更为浓厚的兴趣、更加饱满的热情、更为迫切的夙愿更好学习数学、全面发展自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处于小学阶段的很多学生,大都思维比较活跃、性格活泼好动、思想单纯幼稚,但对于一些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则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希望在教师帮扶与自主探究中找寻最符合自身认知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切实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性,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科学、高效、灵活设计各类教学活动,借助情景创设、游戏活动、生活资源、网络媒介等作用发挥,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使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中逐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以全面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认知困惑、理解偏差、思维误区等,教师也应该给予灵活且多样的指导,给予必要性鼓励,提供辅助性建议,在切实满足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安全感、归属感,为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而提供助力,铺设道路。
        一、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释放学生的认知夙愿
        受到自身身心特点、年龄情况、认知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很多小学生一旦置身于兴致盎然、鲜活生动的教学活动内,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会更加饱满,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也会得到全面调动,更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各类有助于学生兴趣培养的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以更为丰富的体验、更加深入的认识获得发展实现与需要满足。一是借助游戏类活动,组织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更有利于学生认知需要的满足。二是利用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观摩、感知、体验、参与中灵活把握教学内容的特性,为学生思维激活、认识提升给予保证。例如,在开展“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前收集的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花朵、叶子、玩具、模型、图画等引入课堂,并分别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对比,并通过对不同生活物品的“翻转”、“对折”、“旋转”等,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性质,为精准分析、判别轴对称图形与非轴对称图形的差异而提供参考。随着活动参与机会的增多、学生体验的丰富,数学教学的魅力自会切实彰显,学生的兴趣也会得到充分调动。


        二、引入异彩纷呈的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很多数学知识、内容、公式、定律的形成、由来、诞生,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而数学的对称美、奇异美、简洁美可以为数学课堂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也更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之中所蕴含的诸多美育元素开展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体验数学之美、感知数学之美、探究数学之美中提升其数学理解能力,将数学学习的过程转换为更加丰富多彩的认知体验,既丰富了学生思想与情感,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认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符号、数字瞬间彰显出无限魅力,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生命力的目的。例如,在开展“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画出对称线,在感知数学对称美中强化认识;又如,在开展“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算式: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1989+……+4+3-2-1,得出运算结果:1996,使学生在感知数学奇异美中获得探究、思考、想象热情的激发,更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三、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对于小学学生而言,其只有对所学数学知识、内容、问题等充满兴趣,其认知夙愿将会得到切实释放,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的意识自会全面激活。因此,教师应该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辅助,创设出诸多与学生认知特性相契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认知生态内感知数学知识之魅力,理解数学教学之内涵,激发数学学习之兴趣。而且,投身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内,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得到全面调动,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心理特性,为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在《时、分、秒》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创设教学情境:XX班学生的一个好朋友小明陷入了奇幻迷宫,解救他的唯一方法是一次性读准悬挂在迷宫横梁的时钟时间,而时钟时间会每个30秒变化一次,每读准一次时钟时间,小明就会向着正确的方位迈出一步。那么,同学们都想不想当英雄,通过读时钟时间的方式来帮助小明摆脱迷宫呢?此时,班级的学生个个信心饱满、跃跃欲试,教师再顺势引入本课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投身至数学知识学习,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其认知潜能方可切实激活,发展需要也会全面满足,认知能力自会逐步提升。但是,由于不同学生认知特性不同,思维、理解、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以致不同的兴趣培养方法指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时,应该多关注学生的认知现状与发展需要,并充分关联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发散性的学习活动,并将游戏、故事、道具、图画、视频等引入课堂,以促使学生在多元化、丰富性课堂活动的感染与刺激下积极参与至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问题的解答、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浓厚兴趣的激发下全面塑造综合素养,逐步掌握数学规律,开启全新认知发展旅途。
参考文献:
        [1]李志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甘肃教育,2019(24):174.
        [2]盛芳艳.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53.
        [3]王君臣.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探究[J].科普童话,2019(42):35.
        [4]孙洪氓.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求知导刊,2019(42):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