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美琪
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乡中学 吉林省洮南市 1370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与培育的关键期,对学生终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很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普遍比较叛逆、自我意识很强,其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极易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偏离正轨,以致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定位。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学段的学业压力、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加之教学内容在难度、要求、标准上变化很大,以致很多初中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时间付诸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领域,对自身思想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关注不足,严重制约身心全面发展。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用的发挥、功能的彰显,则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发展定位等层面所出现的不足与缺憾,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这使得切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更为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以探寻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为抓手,加强对教学方式的优化与教学策略的变革,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向着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方向而迈进,为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提升自己、实现自己、成就自己而提供助力,铺设路径。
关键词: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途径;研究
与初中学段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所肩负的育人使命更为艰巨,其除了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之外,更对学生思想品德塑造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层面,更多则是映射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品德修养,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统思想观念与育人导向的禁锢,在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上寻求突破,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关联起来,使所开展的教学内容、活动、指导,所引入的教学资源、素材、信息,所构建的教学情境、生态、氛围,均可更好服务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与价值观念的塑造,让学生在深度体验、积极参与、实践感悟中站在不同视觉、领域、层面体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与本真,并将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切实践行于现实生活之中,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认知发展旅途与精彩人生成长时空。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初中学生身心发育依然不够诚实,好奇心、求知欲比较迫切,且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更希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为喜欢的方式来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优化,将诸多学生比较喜爱的教学手段、工具、措施等衍射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魅力与价值,并积极投身至不同知识的学习、不同问题的探究、不同内容的感知,在全新的认知体验中获得思想意识的塑造与自我发展的实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诸如网络媒介、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工具的应用,将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更为直观、形象、具体的方式予以呈现,让学生在视频、动漫、音频等媒介素材的刺激、感染下带着浓厚兴趣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认知迁移。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更具吸引力的小游戏、小话剧、小演讲等元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实效性提升注入新鲜血液。例如,在开展《亲情之爱》教学时,教师可以即时在课堂引入一些与“亲情”有关的视频故事,组织学生集中观摩,近距离感知亲情的珍贵与伟大,于无形之中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转变思想认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思想观念引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任务的落实,都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实践、参与、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学的实效性自然也不够理想。而作为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必须转变自身课堂定位与教学观念,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多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延展性、探究性、思辨性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表达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见解、想法,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敢于展示自我、倾诉心声、释放认知,从不同层面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构建出更为开放的教学生态,倡导学生自主利用所学知识与内容来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实践中获得认知蜕变。例如,在开展《遵守公共规则》单元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归纳、整合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公共秩序、规则、要求等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反馈,在师生协作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融入生活素材,拓宽学生认识视域
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很多现象、素材、资源等,对学生更好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生活素材的融入与借用,并将其与具体教学内容有关联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与课堂的迁移、过渡、转换中获得认知视域的拓展。同时,在生活素材的辅助下,课堂教学的范畴也会得到切实延伸,学生的知识面自会无限拓宽,更利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例如,在开展《生命的思考》单元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生命”为话题或者主题,搜集生活素材,自主制作手抄报,并在校园进行展览,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又如,在开展《建设美好祖国》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的融入,既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又实现了对于学生认知视域的拓展与发展夙愿的释放。
四、结论
总之,切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发展性、科学性,是新时代承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任的每一位教育者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新课程、新课改、新课标的基本教学要求与全新育人定位。而且,伴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学生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与发展也将趋于完善,更利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在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应该加强对学生实情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剖析,构建出更具感染力、生命力、延展性的课堂生态,使教与学在相得益彰、互促并进中更好服务于学生认知蜕变,更好作用于教学效能增强。
参考文献:
[1]刘邓.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好家长,2019(96):77.
[2]王其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47.
[3]姚建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19(17):187.
[4]陈爱勇.关于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