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提高初中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张锦珠
[导读]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与初中历史解题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张锦珠
        摘要: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与初中历史解题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提高在阅读史料过程中的阅读能力,来不断完善自己解题思维,是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重要的方式方法之一。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历史的学习与解题思维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形成阶段,正是培养其在历史学习以及解题时审题能力的良好阶段。据此,本文将主要围绕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展开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初中学生;提高史料阅读能力;策略
引言:在新课程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指向越来越全面。要求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史料阅读能力,注重对史料的提炼与思考。且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塑造自身优良的学习品质具有促进作用。据此,接下来将介绍几种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以便于日后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前广州中考历史科九十分作为满分,其中四十分就所属史料。由此可见,“史料阅读能力”在历史解题以及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为学生进行解题时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解题只有建立在花费时间进行史料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能良好的完成。首先,初中历史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其实就是严格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锻炼其历史理解思维,为学生作答提供多种办法。其次,当前的学生在阅读史料过程中对于史料的审查并没有很仔细,抓主干的意识比较薄弱,经常发生题目答到一半就发现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尤其是对于史料中出现的关键字、关键句的提炼最容易影响学生对于史料的理解以及题目的回答。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解题的时间大大缩短,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变得更慌张,解题效率降低,因此,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解题而言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正确率。除此之外,史料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历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光光针对考试解题有效;同时,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阅读、学习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然而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锻炼的,教师必须对此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升。
二、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完善学生历史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以及考试作答的一项重要工具,不论史料或是题目的难易,对于历史基础知识储备的要求都是相同的。任何一种史料题目都是搭建在基础知识之上成立的。虽然常常鼓励学生的学习思维要善于跳出课本的框框架架。但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史论知识等常常都是一道历史问答题的解题关键,常常是一段史料中暗藏或是与之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培养必须要建立在积累、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以完成。
        以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当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首先要明确这一课所能设计的史料往往会涉及到众多的时间线以及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整理事件发展的始末,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引发长征的原因、长征结束之后的成果,包括长征具体结束的时间与地点。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红军长征”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对这一课的内容能够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将其掌握,这在学生史料阅读过程中对于解题速度的提升是有很大影响的。

另外,一些固定的时间,类似于“红军长征的时长”等都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多数史料可以围绕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展开,由此延伸到其他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的打基础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不断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
(二)解决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构建
        许多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容易仓促看题,从而导致对史料的误解,误以为史料内容比较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思维的构建,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具有迷惑性的史料更是如此。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思维构建意识低都会让学生掉进史料的陷阱。因此,教师必须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教学标准。
        以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当中《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对各类青铜的图片进行辨认,这在史料阅读过程当中,经常穿插史料当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青铜器进行辨认,才能为学生积累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史料阅读过程当中可以更好的提炼知识点。将学生平时在阅读史料过程中看到的青铜文化进行积累。教师可以布置青铜文明相关史料阅读时容易忽视、不常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收集,类似于“青铜器的时代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要让学生对青铜器文明的基础知识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渐树立基础知识积累意识,并且有效的将学生的史料阅读基础进一步打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做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强大的史料阅读思维逻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重视思维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为提高初中历史解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打下重要基础[1]。
(三)提炼关键字眼,重点分析史料当中的主干部分
        “阅读史料”最关键的就是提炼出史料当中的重点信息,将重点信息进行提炼,以此来作为结论总结的依据。尤其是一些图片与时间以及人物或者事件关键词,通常都是史料当中的重点要素。学生可以在史料给出的要素基础上开拓思维,寻找史料当中的主干部分。类似于鸦片战争等事件类史料,都是重点通过给出的图片、时间、人物加以描述。学生应当有针对性的了解各个类型史料当中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史料阅读的效率。
        以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当中《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鸦片战争”史料,通过提炼这一战争爆发时间以及导火索、关键人物等主干内容来总结史料,并且结合史料,将相应的问题进行提炼与总结回答。再比如,“鸦片战争签订协议条款”这类史料。相应的题目常常是给出几项明显条款作为史料,要求学生回答上述史料给出的条款是属于哪一战争签订的协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炼史料中的条款关键内容,结合日常所学知识,从而得出史料提供的条款是鸦片战争所签订的。史料阅读是需要学生针对当中的图片、数字以及关键信息等进行分析的内容,要求学生善于提炼关键信息,以此提高史料阅读能力[2]。
总结: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很深刻的意义,学会阅读史料是学生无论成长到哪个阶段都应当具备的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必须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因此,为了学生学习的提高以及初中历史教学的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当前的首要课题之一[3]。
参考文献:
[1]戴小梅.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21):P.166-166.
[2]刘茹. 论历史课堂中文言史料的运用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5).
[3]汪传红. 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0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