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六家子镇中心小学
摘 要: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非常重要。
关键词:阅读兴趣 读书氛围 读书方法
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非常重要。现在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谈些看法。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激发学生向书籍里求得间接经验的兴趣。大文豪高尔基常常劝人多读古典作家的作品,并且以为即使是坏书,只要善读,也一样可以给人好处。他说:“印象,我是从实际生活直接得到的,也从书籍得到。从实际生活得到的印象,好像原料;从书籍得到的印象,就如加工品一般的东西。”在《我怎样学习》里,他又述说了在残酷丑恶的地狱生活里,自己不断地读着书:“差不多每本书都给我在没有认识过的世界里打开了窗户。给我讲着关于我不曾知道,不曾看见过的人们,感情,思想和关系。”“我愈读得多,书本便愈使我跟世界亲近,生活对于我愈变成光明,有意味。”这可见,课外阅读可以弥补生活的直接经验的不足。让我们间接地看到现实的更多的姿态。同时,也可以从这里增进文字的修养,领会写作的手法,我们需要向成功的作家学习,看他们怎样观察事物,怎样展开主题,怎样刻画人物,怎样写景状物…
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学生自身的快乐体验,是实现阅读习惯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的强化,让自身形成一种惯性,才能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着桃子的机会。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自觉的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因此,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为孩子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经常性的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评选读书小博士等。并注意把握读书时机,将读书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宽敞的读书平台,完善的奖励机制,可以使孩子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不断的形成动力,逐步的培养起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三、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
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利用展窗开设有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 、“文学社”、 “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的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校的一位读书小博士在作文中所写的:“刚转到这所学校时,我感觉看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书“,橱窗里推荐的是好书,板报上介绍的是读书方法,走在楼廊里,迎接我的是读书的名人名言……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读书沙龙活动现场,溶入到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时,转学带来的陌生和恐惧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真的感谢书,它为我带来了那么多的伙伴。”由此可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享受阅读提供了平台,开启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 教师要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为纽带,让学生把握阅读方法的过程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阅读与合作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是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五、学校要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多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书读的多,见识就多,作文就好写。课程标准也提出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这以成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的死读课本,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向学生推荐名篇佳作,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阅读或上网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让语文教学“活”起来。但阅读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学中还要以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将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一系列“讲”“演”等实践活动展现出来,他们是有效阅读的保证,是深化阅读活动,促进阅读出成效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交流实践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情趣,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浓厚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的阅读中去。
总之:阅读会让不同的人成为独特的自己,随着基础教育向纵深推进,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在科技大发展、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使其受益终生,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形成,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将来发展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