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钊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永丰镇席塬小学 726109
摘要: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只有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中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问题做一个浅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课前预习;课堂导入;课堂讨论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不足中找原因,只有在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根据本人的教学观察可以得知,在当前的课前预习是较为缺乏的,较为缺乏的课前预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以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导入,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
一、开展课前预习促进有效教学
说到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人都熟悉的,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当前很少会有学生会主动的进行课前预习,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针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加强对课前预习学习方法的宣传,以使学生都具备课前预习的意识。根据本人的教学观察可以发现,当前的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也是不足的,很多的学生都认为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单纯的看课本,这样的预习方法是不利于学生高效的预习。为了使学生可以高效的预习,教师应该在学生预习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使学生可以把握住预习的要点,以使学生可以高效的预习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之前就应该让学生加以预习,以使学生可以掌握课文的内容。在预习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是一篇外国名著小说,讲的是主人公鲁滨逊荒岛遇险求生的故事。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对课文中作者的处境进行分析,以发现作者在荒岛中求生中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作者对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性,就可以高效的预习课文知识,学生预习好了课文就便于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授课,这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课堂导入促进有效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教师经过高效的导入,才能使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用较为简短的时间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导入的高效,需要向学生导入的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导入,在课堂导入中,教师要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导入变得有效。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导入的时间,导入的时间太长就变成了讲授,不利于导入的高效进行,一般课堂导入的时间应该保持在5分钟内,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的导入。
例如,教师在讲授《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的时候就应该运用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这个寓言故事的动画视频,这是一个引人发笑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观看这样的视频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学习的目标,应该让学生思考在这个寓言故事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哲理,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的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才能使课堂导入起到引领课堂发展的作用。
三、加入课堂讨论促进有效教学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只适合教师向学生大量的讲授知识,而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课堂的有效教学十分有利。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所有学生都参与进课堂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很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在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样的体会。这是一首贴近儿童年龄的诗,学生在讨论中有的人说:在这首诗中写了农家的儿女早当家;有的人说:这首诗中的儿童形象吸引了我,他们学种瓜的样子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人说:学习了这首诗,我也想学习种植植物。在学生的讨论中,热情是高涨的,这对促进语文的有效教学很有好处。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这样对课堂教学十分有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可以高效的学习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和青. 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长江丛刊, 2018, 000(031):P.64-64.
[2]许晓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1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