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占民
吉林省公主岭市陶家屯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 四平 1361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传统文化精神的关键时期。古诗作为基础构成要素,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集中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分析。当教师能够将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所富有的深度,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无限魅力,对提升自身的课程学习质量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教学
一、古诗教学对于当代小学生的意义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学会识文认字。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数是用写来完成的,而进行语文考试的时候也大多以写字为主,这就减少了锻炼小学生听读能力的时间。听读能力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是进行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进行古诗学习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点,古诗具有韵律,朗读起来节奏规整、语调抑扬顿挫。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不断塑造自身价值和修养的时候,而教材中的古诗文都包含了作者的人格操守和他们的伟大志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去感受作者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并且古诗文以精准的词句描述出生动的画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文中的深层内容,感受诗文所带来的美。
二、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主要是以讲解知识点为主。课程流程是先让学生朗读诗文通顺,朗读完毕后教师开始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最后为学生讲解诗句的具体含义。这个过程是教师一直在主动进行知识输出,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收程度如何,学生可以说是完全在被动情况下接收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得知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吸收程度,从而教师无法很好的进行古诗文教学。
2.教学内容安排不当
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想要学生更加全面的进行古诗文学习,就在教学的时候将所讲课文的相关知识全部列举出来,全部灌输给学生。在教师的层面认为,这可能是为了学生好,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知识举一反三,增强学习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实际根本无法同时接收这么多信息,反而会因为短时间内接收大量的古诗文相关信息而产生厌恶心理,认为古诗文学习难度较大,从而失去学习的欲望。
3.检测学生学习程度方式不科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能力掌握测试的时候,多数是通过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背诵情况来进行判定的。这种方式并不科学,不能单从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古诗的程度,它只能证明学生对于古诗的熟悉程度,而并不能测试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其中的含义。
三、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古诗教学
1.引导学生创造诗境
在小学时期,古诗文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表达能力,大多数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生活的气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较为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的意义和其中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诗文中所描述的情景通过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可以是绘画形式,也可以改编成小故事在课堂上演绎[4]。教师可以以此对学生古诗文的掌握情况做个了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和想象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
例如在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夜书所见》,诗文讲述了叶绍翁孤身一人在家乡之外生活,有一日傍晚外出散步,看到秋日夜景,引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便作了这首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将叶绍翁所见的秋日夜景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将叶绍翁独自外出时因为秋风送来的寒意所表现出的思想情绪和看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给表演出来,以这样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和理解。
2.关联诗文,加强学生记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发现,统编教材中的语文古诗文之间都是有相应联系的,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山行》和《夜书所见》都是描写的秋季景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同主题的诗文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加深学生记忆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不同诗人、同样题材的写作方式看出明显的风格对比。
四、对于小学统编教材古诗教学策略优化的相关举措
1.强调故事中的意蕴,帮助学生体会其深刻思想
古诗利用极为简练与精准的语言,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出来。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的良好文化基础,其刻画的意境与思想要素是具备明显差异性的。一首诗甚至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将当时的国家发展与百姓生活全面反映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本身的文学基础和思想条件是有限的,所以让教师做好积极有效的课程教学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同时还需要潜移默化的落实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使命,鼓励学生在诗词学习期间能够深入进行思考探究。学生有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才有机会健全人格,并从古诗内容入手,经过深入性的探索分析与实践研究,关心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从小就树立自己的爱国思想,长大之后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
2.合理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共鸣性
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期间,自身要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与故事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将具备连贯性的事件告诉学生,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经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还能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诗词学习中,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纵观古诗的作者背景,诗词往往能够将作者的内心想法与基本诉求明确表达出来。教师将其在不同阶段的诗词进行对比研究与分析,学生能够在诗词学习期间将自己的共情能力激发出来,对诗词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良好的情绪记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3.注重学生的古诗内容累积,提升自己的能动性
语文课程学习对各类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学习有明确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与人文素质。语言应用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古诗内容的积累,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古诗创作,而是让学生在积累与应用期间,找出一个与人交流、文字表达的有效方式,提升个人能力。学生在做好基础诗词内容积累之后,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在语文古文相关内容学习与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明确课程的精髓部分。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基础词汇知识的累积,同时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在日常的观察与实践活动中,将诗词内容进行巩固,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记忆能力逐步增强,各类语言应用都能按照内心所想进行,是提升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
结束语:
小学统编版的古诗教学策略研究,需要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面探索小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基础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帮助学生开展多元化的知识内容探索分析,能够让学生加强情感带入并体会学习的精髓。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避免对教师讲解的依赖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加深自己的学习印象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则会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顺利完成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刘洪娟,陈小玺,梁世初.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C]//第十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
[2]杨美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中),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