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义
江油市太平镇第二中心小学校
摘要: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遵循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有效的提倡生本教学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综合性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的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生成,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教学;布置作业;学习意识;生活化情境;解决问题;多媒体辅助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教育行业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去,让学生可以在进行问题的交流中,主动的进行数学思维的转变,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学生在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下,在课堂的学习中,无论是对于学习质量,还是学习效率,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布置预习式作业
随着各个科目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教师的教学思维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塑造,是开始愈发的重视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全面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式作业的时候,就可以突出课堂中的学习重点,从而引导学生明确相关的学习目标,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对于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所涵盖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计算,这样可以迅速的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效率,让学生能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解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了解小括号的含义,在一个数学算式中,无论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或者是乘法或者是除法在前,只要在这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就需要先进行小括号中内容的计算,在得出计算结果之后,就可以将小括号去掉,然后小括号外面的符号是不变的,在去掉小括号之后,就是按照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进行习题的计算,教师需要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对于具体的解题步骤进行熟练的掌握。
二、提升自主学习意识
在小学阶段,因为学习任务是并不是特别的多,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虽然不高,但是基本的学习任务也能进行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特别的高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可以设置课堂中的提问环节,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对于教师进行提问,或者是学生之间进行问题的提问,在丰富提问形式的前提下,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预习,理解什么是余数,在之前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过除不尽的算式,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余数是非常常见的,教师也可以结合简单的生活事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因为商表示的是平均分的结果,余数则表示的是平均分剩下的数量,通过让学生进行分一分活动的参与,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余数的情况,第二种则是有剩余,当有剩余并且不够在分的过程中,就把剩余的数叫做余数,因此,余数所表示的是被除数平均分后剩下的数量,所以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环境的有效创设,在贴合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参与,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让学生可以抓住数学课程体系学习的特征,从而让学生对于这一学习科目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汇报,在课前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教师可以把学生所收集到的数据,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并且说一说这些数都有什么特点,在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百所组成的,同时出示复习题,比如十五个十是多少,二三十个百是多少,八个千是多少,九十里面有几个十,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创新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形成,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这样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路径,对于学生的发散性学习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下的实践学习活动。
四、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科目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将一些知识内容运用在生活的时候,学生还不是特别的熟练,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多去参与一些实践化的课外活动,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新多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秒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中,观察教室里面的钟表,对于不同长度的指针进行了解学习,其中有一根细长,而且走的很快的指针,就是秒针,教师在选择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也可以对于课堂中的教学设备进行合理的运用,从而引入一些实际化的教学问题,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五、借助多媒体辅助
教师在借助课堂教学工具,进行知识内容讲解的时候,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引导学生解决课堂中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化教学设备的充分利用,从而有效的创新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吨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对于一袋大米的重量,一个鸡蛋的重量等,进行合理有效的推测,其中吨是用来测量非常重的物体的,比如一辆卡车的称重量就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师也可以出示具体的示意图,学生在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现象,提高自己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可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总而言之,数学任课教师在转变教学思想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于课堂中的教学设备,进行合理的运用,因为数学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为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认知错误,这就对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转变知识内容的讲解形式,让学生在直观理解抽象化内容的过程中,突破对于重难点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需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洪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