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四川省 射洪市 629200
摘要:高中是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高中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全面适应高中教学节奏。在此基础上,高中第二阶段新增物理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学习兴趣;策略
物理学的基础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
一、引导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高中物理教材中基础概念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在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时,教师能够初步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并进行适当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反馈自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程度、解决方法,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摩擦力的原理。如:“为什么自行车在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骑行会自动停下呢?”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这是因为“相互作用”的原因,可是却对其物理原理不能准确表述。教师要重点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在骑行时,轮胎跟地面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时间长了,自行车就会自动停止。这样,学生能深刻理解“摩擦力”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做好启蒙工作,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是学生整个物理学习生涯中的起点。对于学生来说,学好高中物理是至关重要的。物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引进课堂,使学生在一开始因为知识点相对简单,在学习时会很轻松,也会很感兴趣。随着课程的不断加深,加上其生涩的概念,会使学生越来越调动不起学习兴趣。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从一开始做好学生的启蒙工作,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其实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只不过整理成规范的文字在课本上呈现出来,从而不会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例如,在讲“牛顿定律”时,课本上简短的语言,就把牛顿定律的概念概括出来。对于刚刚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概念好理解,并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参照物概念,掌握牛顿定律的知识点,教师让两个学生都站在讲台上,同时拿不同大小的苹果,举到相同高度,同一时间松手,让其他学生判断这两个苹果降落速度的快慢。在刚开始时,学生搞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我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越来越全面,并能正确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亲身体验后,教师又举例说明我们周围存在的事物,加深学生对牛顿定律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的周围找例子,使所学知识贴近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蒙了学生的物理学习。
三、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和难易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原则: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会因为兴趣自主学习,专心专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否则即使老师讲得再卖力气,学生也不感兴趣,那么教师的付出也是徒劳的。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活跃课堂学习氛围。2.启发性原则。兴趣是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启发性原则正好符合这一教学目的,启发性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作为前面赘述的原则的实际应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符合当时的教学条件,使教师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也使学生“够得着”。这样,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功率”时,电路知识点相对复杂,即使学生对电很熟悉,但是转化成课本知识来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功率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重点,学生必须掌握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了解电路,教师带来有关教具,让学生模拟接线,并动手操作自己混淆不清概念的部分。当教师亮出教具的时候,许多学生眼前一亮,并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我所提出的问题对线路的影响。学生积极响应,都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不断尝试新的连接方式,尝试改变线路的走向。这样,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做好高中物理的理论研究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影响。正是由于这一理念的存在,提醒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和想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要包括:首先,生活对教育的需求,而教育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活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因为生活的需要,教育才得以延续,所以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传递的观点主要反映在它将生活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其次,教育与人类生活同步.生活的特征之一就是生长,所以对于教育而言,人不应该因为离开校园而停止接受教育。最后,生活中能将现在与将来联系到一起的方法就是教育,将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就是为了防止教育脱离社会。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丰富自己,知识的获取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不该是被动地被传授知识,而应该主动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并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新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驱动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构建的过程则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能够为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五、引入追问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这一节课上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追问学习为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利用凸透镜观察周边事物。比如:笔袋、卡片以及门窗外的大树、楼房等物,引导学生进行凸透镜使用与不使用对比,或者利用凹透镜、平面镜再进行观察、对比等,再让学生按小组形式探讨凸透镜的作用。小结:凸透镜可以得到物体放大或者缩小的成像,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对实验环节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远处的物体从凸透镜中看到的像是缩小的像,而近处的物体反而是放大的像?凸透镜中的物体为什么有正立的,也有倒立的?”。通过交流与合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在合作的过程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从而认识到追问学习中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当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实现交流与合作,教师应该安排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好启蒙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广荣.“基于问题的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6):9.
[2]邹礼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
(17).
[3]武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中的模式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