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化产品不断地进入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被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普遍接受。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来讲,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性显得更加重要。小学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起到启蒙的作用。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策略
对于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信息技术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行业也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帮助老师进行教学,激活学生大脑,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还可以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发展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固化,缺乏活力
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催生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相应的教学手段也需要随之进步。这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舍弃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如,固定教师板书,学生听讲的模式;对不同内容采用固定的教学流程等等,这些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理念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严重阻碍了教学进步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教师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思索适合新形势的教学策略。
(二)难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手进行,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样一种事实,即数学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期学习而逐步实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很少有教师具备这样的意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向学生简单地讲授课本知识,教学生解题的技巧与方式,告诉学生题目的正确与错误,而在此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如对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数形结合思维的培养等等。学生即便学到了具体题目的解法,但是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解题逻辑,下次遇到相似的题目也依旧会一筹莫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一)融合信息技术领悟主题图内涵
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还应该健全学生的人格,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将主题图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主题图的内涵,从而丰富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主题图。安排这些主题图主要是为了引入新课的内容,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把主题图进行延伸,让学生能够直接借助视频或者图像去观察和探索。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对难以培养的能力,许多学生对空间与平面图形一头雾水,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最优方式是采用实物教学。
但是,在实物教学中,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实物大多是实心的,学生对几何体的内部构造与形状难以想象;又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几何体大多是以具体图形线条的方式存在,而实物教学模糊了几何体的线条。但是,这些图形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便可以很好解决,教师可以采用三维图像教学、动画图像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初期就建立起坚实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几何学习铺平道路。以“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最优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教师需要在课下预先找好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三维教学动画,之后进行合理的课件设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正方体的棱长等基础图形知识。之后,在三维动画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这样的立体图形动画的教学,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坚实的图形几何模型,从而提升其空间思维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教育中有着关于寓教于乐的理念,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习专注度的教学理念。那些枯燥无趣、充满紧张感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成长是一种折磨,长此以往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缺乏活力与生机的状态,为学生创造一种“乐学”氛围。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氛围的优势,主观上转移教学空间,把学生带入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声音、图像的优势,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与好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乐趣。以“复式统计表”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一些声音与图画来激发学生兴趣。首先,教师在课下搜集一些与制作统计表有关的小动画,插入到教学课件中;接着,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这些小动画,并在之后依据动画内容提出相应的统计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被动画内容吸引,能够提升其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教师之后利用动画内容设置的问题,又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如此,教师便实现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提升“统计表”一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通过信息技术,解决抽象问题
抽象问题是教师难以准确给学生清楚解释的问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让教师苦恼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讲授抽象问题,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时也难以发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把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的数形结合教学结合,双管齐下,帮助学生解决数学抽象问题。以“相遇问题”为例。教师在解释相遇问题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图画,以两种小动物为对象,使其从A、B两地相向出发,演示其相遇、相离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态图像的变化,对相遇问题中时间相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再适时以数形结合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过程。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出现利与弊的分野,在于教师能否恰当地使用这一教学工具,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方式、时机、内容,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能力,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包含了各种数学知识,而且渗透着数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使用主题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信息技术,用心领会,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最大化地体现主题图的功能和价值,从而借助主题图的学习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燕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3(9):284-286.
[2]高艳红.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小数数学创新探究[J].华夏教师,2018(10):32-33.
[3]李珍.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9,12(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