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张国勋
[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应对考试以外,

        张国勋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恒大民族中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应对考试以外,教师也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上,并提出了很多优化对策实现教学改革。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教师们秉承新理念进行了教学创新。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常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如何高效地展开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快速提升。
        关键词:数学思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数学学科不仅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更是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们十分重视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师们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高考中对这些能力和素养也提出一定的要求。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进行了教学活动的创新,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指导,并将学生培养成为了数学学习效率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启发式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教学方式,它在尊重学生学习客观规律基础上也可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激趣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们可以将启发式教学与此融合到一起,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也随之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一上课便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经过原点的直线有多少条吗?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立即回答道:“相交在原点的有无数条!”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与x轴正方向成四十五度角的直线有多少条呢?它们的位置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学生奋笔疾书,在草稿纸上做起图来,并将“相互平行”和“无数条”的答案回答出来。教师接着问道:“过原点且与x轴正方向成三十度角的直角有多少条?”学生继续做图并展开探究。当学生做出答案后,教师又提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怎样才能够确定出一条之间?”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讲解直线倾斜角、斜率以及直线方程的确定等内容奠定基础。在问题情境辅助下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在不断升高。
二、联系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人们逐渐加强了教育教学的理解,因此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出现了课堂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获得了教师的高度认可。高中数学学科知识难度明显高于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更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素材展开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联系生活更加快速且高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学生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一上课便直接问道:“同学们如果将一块实心的铁块提到水中,铁块会浮起来吗?”学生齐声道:“不会!”教师继续道:“天然气燃烧一定会产生热量吗?”学生又齐声道:“一定!”教师接着道:“你购买了一张彩票一定会中奖吗?”学生道:“不一定!”教师随之道:“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会发生的呢?大家可以结合身边的实例证明一下吗?”此时,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说:“今天一定不会下雨!”有的学生道:“我今天回家打开电视机,可能会在播放天气预报。”教师结合学生们举出的例子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讲解出来,引导学生再次反思刚才自己举出的例子,为后面继续学习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奠定基础。
三、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成为了常规教学方法之一,它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革新教学模式,因此获得了师生的青睐。高中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们利用现代技术逐步弥补了上述不足。数学教师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理解能力和数学素养跟以往也大不相同,为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上课时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和回顾了三角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线等知识点,并鼓励学生通过单位圆的方式作出了正弦y=sinx(x∈[0,2π])、余弦函数y=cosx(x∈[0,2π])的图象。然后,教师借助学生自主推导出来的“终边相同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道理将正弦和余弦函数在实数范围内的图象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促使学生清楚地观看到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的规律。紧接着,教师又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位置变化后重合的动态过程播放出来,促使学生认识到两者“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为了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教师利用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了y=1+sinx与y=sinx、y=cosx与y=-cosx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讲解此内容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开,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其中的奥秘,并由此掌握三角函数的性质。在现代技术辅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同时随之提高的还有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言以蔽之,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下,高中数学教师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思维,并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和学习特点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新,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等不断提升,进而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鸿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分析[J].祖国,2017(8):219-219.
        [2]方先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01):129-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