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徐英
[导读] 小学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科目

        徐英
        重庆市梁平区桂香小学  4052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科目,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注重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被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小学数学教学绽放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升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思维特点的基础学科,其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和公式概念,不宜于直观化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教授方法和概念讲解难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理解不足、掌握不牢的现象,进而影响学生的主体发展。对此,bizhecong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使数学和生活相结合
        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象地了解数学知识。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克与千克》这节课主要是让小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在上这节课前,我向小学生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同学们,去你们周围的超市或者商店调查牙膏、洗衣粉、香皂的重量,并把它记下来。在课上的时候,我拿了两袋糖果,提问学生:这两袋糖果,哪袋比较重?小学生的回答不一。我找了几名小学生上讲台来掂一掂,并说出哪袋的重量重。我提问学生:怎样可以知道一件物品的重量呢?有的小学生回答:看包装上的标识,有的小学生回答:称一称。我引导学生说出课前小调查的结果,然后,我向小学生讲了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可以使知识更加直观、形象。
        二、分层梯度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分层梯度化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发展层次来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施行分层梯度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贯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内容时,该部分内容涉及到之前学习的知识点。因此,分层教学可以在教学时发挥重大作用。首先,教师需要按部就班地将该部分知识讲完。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先自行消化,对于不能理解本堂课知识的学生,教师需要带他们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时一定要极具耐心,不要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产生嫌弃的心理,只要我们耐心对待,学习差的学生总有一天能够追上来。
        三、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理解认识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我们可以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作用来辅助课堂教学,将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以图片或视频等直观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此,不仅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以“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将一个圆等分成了4份、8份、16份和32份,并将其中的各个部分依次拼接成长方形。这时,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些长方形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学生答道:“随着圆被等分份数的增多,拼成的长方形的四条边就越来越平直。

”接着,我又继续说道:“那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能够将一个圆无限等分,那么各个部分所拼成的图形也就无限接近长方形。”通过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即πr,圆的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即r。由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面积就等于。如此,通过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还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问题探究,调动学生思考动机
        问题是知识的有效载体,是教师用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动学生思考动机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强化知识运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问题为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基本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进行问题的精心设计,以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意义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能够自觉进入到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授《认识负数》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思考积极性,笔者为学生们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负数?负数在数学中有什作用?2.正数和负数的区别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思考,一段时候后,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问题探究,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动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运转。
        五、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数学活动之中
        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同时还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件长期且浩大的工程,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的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通过开展数学活动的方式来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以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上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具备将理论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例如,为了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完“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身边亲朋好友爱看的书籍类型进行统计和归纳,并制作成扇形统计图。除此之外,学生也可对自己家庭一个月内的各项支出占比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比如可以依据“吃、穿、住、用、行”五个维度来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成扇形统计图。如此,通过开展课外数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运用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语言把一个问题概括为一个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数感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小学数量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小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有助于小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数量关系进行梳理,使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做应用题时,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将低年级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梳理并告诉学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的使用数量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教学方法应用,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得到提升,还使学生对数学现象或问题的探析意识得到加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希望广大教师立足学生的发展本质,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优化课堂环节,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义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2017(21):33-33.
        [2]胡丽群.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分析[J].明日,2017(26):152-152.
        [3]孙菊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造策略[J].明日,2017(4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