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陈金香
[导读] 说到体育课程,人们脑海中想到的不是无休止的跑步

        陈金香
        漳浦县沙西中心学校
        摘要:说到体育课程,人们脑海中想到的不是无休止的跑步,就是漫无目的休息,过于轻松或过于劳累,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学到什么东西。实际上,体育课程涉及多个体育项目,包括球类运动,田径运动,健康常识,教学实际与教学预期的巨大差异让学生十分失望,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程丧失了兴趣。当然,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外,更大的问题出在教师的身上,如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缺少素养,教学理念落后,教师消极怠工等等,亟待改善。基于此,本文以小学体育课程为例,尝试探究学科教学优化途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困境;优化途径
        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员,有其独特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它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能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等等,可谓是意义诸多,却因为种种原因常年处于边缘地位,受尽了“冷遇”,丧失了最佳发展时机。好在遇到了课程改革,让体育课程焕发出了“第二春”。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知道体育课程遭遇的困境,也了解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愿意抓住这一机遇,发挥自身素养,全力以赴推动小学体育课程朝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具体如下所示:
        一、提高学科的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素养,培育学生体育精神,开拓学生眼界,地位显著,意义诸多,但对于语数外三大主科来讲,它地位略低,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哪怕是遇到了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程的地位有所提升,教学投入不断增加,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却还是做的不够。
        首先来从排课数量上看,一般来说一周之内低年级4节体育课,中高年级3节体育课,而语文一周内有8节课,数学一周内有4节课。课程排布数量的巨大差异体现了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体育学科教学工作面临重重阻碍,如校领导是否支持,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其中,家长是否提供支持等等。现阶段的小学生在温室中长大,习惯衣来伸手、饭来伸手,当他们需要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倾向于寻求家长的帮助。如,我要求学生进行长跑练习时,学生叫苦连天、情绪低落,事后还会向家长们哭诉,让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家长们对体育课程造成误解,产生新的矛盾。再次,是学生的体质差,根本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便是教师再三降低标准,同学们还是感到十分困难。最后,是教师们自身对体育课程的热爱程度,部分教师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试问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不热爱的人又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呢?只有解决上述问题,从排课数量,教学观念上改变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才能真正提升学科地位。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识到学科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因此从排课数量与教学观念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体育教学的目的明确,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多样的。以长跑为例,如果一上课教师就要求学生练习,整个过程势必单调且乏味,此外目标完成难度大,时间长,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反面情绪,不如教师改变思路,在“跑”上下功夫,如将跑步与踢球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到踢球上,根本不会感到痛苦;再如,降低跑的要求,可以先跑两百米、三百米、五百米,再逐渐增加难度,避免学生出现畏惧心理;可以举办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好胜心与求知欲,强化跑的动力等等。只要教师多动脑,善思考,一定能另辟蹊径,想出好点子。
        如,在训练学生力量的体育课上,传统的力量训练法是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考虑到这两种运动方式略为枯燥,我决定作出改变:规定了仰卧起坐的时间,调整了引体向上的次数,且颁布了奖惩制度。小学阶段的学生也爱面子,为了享受到荣誉,获得奖励,会主动参与其中,与他人竞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值得肯定。当然,因为不同学生的体质与能力不同,需要教师合理分配,分散实力,做到公正公平,否则会消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反效果。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从形式上下功夫,为体育活动增添了新意,值得其他教师学习与借鉴。


        三、将生本理念灌注日常
        生本理念是当下较为盛行的一种教学理念,它的设计初衷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实,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之一,有权指导课堂,参与课堂,甚至“控制”课堂,只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同时因为师本理念“作祟”,学生被迫扮演“课堂听众”“教师随从”,从合作者变为跟随者,让学生心生不满,却也不敢出声反抗,好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诞生了生本理念。当然,我认为新理念的实施要全面化,日常化,这样才能彻底改变教师们旧有的思想,才能优化教学质量。
        如,在进行篮球运动时,我主动放下身份,不但听从学生的建议,从实践讲起,并从中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丰富而有趣,且能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再如,学习乒乓球时,我没有急于教学,而是先进行了一场课前调查活动,知道了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喜爱程度以及当下的水平,继而实施了分层教学模式,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得到与之能力相当的学习任务。进行短跑练习时,我与学生约定每天早课前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操场练习,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身体体质,还有助于他们恢复学习精神,调整听课状态,作用显著。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贯彻了生本理念,做到了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因此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推动了教学工作发展,行为与做法值得肯定。
        四、教师重视提升自身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久,对学生影响深,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即便是体育课程少,丝毫不影响学生观察教师,感受教师,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有必要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素养。
        我对如何提升教师素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模式,首先要眼界开拓,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能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秀之处,借助他人的成功经验优化自己,提升自己;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如何直接体现在工作效率上,部分教师就是因为敷衍了事,消极怠工才致使体育教学工作陷入了困境,因此我认为端正自己的态度,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再次,教师要关爱自己的学生,一个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才是一名好教师,是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师要勤于沟通,善于反思,沟通才能消除矛盾与误解,反思才能发现问题与成绩,因此是教师必备素养之一。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填充,期待着教师们能有所发现并付诸实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识到自身素养对学生以及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规范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自身做起,确保了教学质量。
        综上,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能,培育学生素养,却因为各种现实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延误了正常发展进程,导致体育课程真正的价值无法挖掘出来,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熟悉体育课程,了解学科重要性的体育教师们发挥自身素养,付出巨大努力,作出一系列改变,解决当下的问题,优化目前的教学环境。基于此,我提出了上述几条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云英.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资讯,2017(16).
        [2]李培勇,王娜娜,尹可可.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7(34).
        [3]韩小丽.浅析小学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与创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