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 莫琳
[导读] 思维导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莫琳
        贵州省盘州市第二小学
        摘要:思维导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可以帮助教师高效的进行单元备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建立知识链接,发散思维,提升知识整合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现在就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方法引导,确保正确使用
        思维导图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将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学习内容的全景图,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而又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我们也知道思维导图有很多种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正确的使用思维导图,也就是学会在深入了解知识内容结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自己的思维导图类型作为自己的思考、记忆的辅助工具;对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类型作为自己的思考工具,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其次,思维导图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这三阶段主要是用来备课、实时教学(展示教学脉络及要点)、课后反思;学生课前主要是用来熟悉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把握学习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学习的核心和重点;课中主要用来记笔记和小组探讨知识结构,分享个性思考;课后主要是用来总结学习内容,精细化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从而再次进行知识梳理,进一步形成知识的整合、提炼。
        第三,思维导图在单个的课题学习、单元学习、单元复习、学期复习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优化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链接,形成形象化的知识记忆,因此,它是对知识体系有效构建的思维体系,正确使用,事半功倍。
        二.把握教材,掌握知识结构
        教师在用思维导图备课时,首先要去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掌握教材编排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教材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只有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加强各单元链接,这样才会对每一课的内容重点、知识结构都一目了然,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才会脉络清楚,能很快找到各课文间的内在联系、共性及不同点。比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一册书中,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每个单元都有四个子课题,如:第一单元就包含了“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四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果按传统教学模式,我得一课时一课时地往下上,课时之间相互独立,学生习得之后很快就会遗忘上节课的内容。但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备课,就可以以思维为抓手,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整体性。完全将四个单元融为一个主题“成长”,再以环境的角度分为:“自我成长”“自然化成长”“家庭化成长”“校园化成长”,每个成长的环境都是成“人”的一个必经过程,从自我发展走向社会化的过程,看似独立的过程,但它们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幅思维导图就将本册知识的重、难点凸显出来,知识体系更全面、更系统、更精细化,在教学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
三.尊重个性,帮助学生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集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始终基于学生的生活展开。而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环境,接收到的教育和影响不同,行为习惯、见识不同,那么思维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会以各种各样的图形或色彩将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分析进行归纳、整理并表达出来,因此,他们的思维导图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关注整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认可各个层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承认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偏差,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修正,帮助其优化和提升,同时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学会赏识自己、欣赏别人,促进他们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四.交流合作,促进思维共享
        如果说:思维导图是一种的“思维风暴”的话,那么小组思维导图便是集体的“头脑风暴”。近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能够起到以独立自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成长的作用,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小组成员对所探究内容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联接起来,形成小组的思维成果。
        (一)教师要引导小组共建思维导图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探究、归纳,并将自主探究获取的信息及对所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呈现在思维导图中。
        2.提交个人思维导图到小组,小组内成员对提交的思维导图展开交流、讨论,并提出疑问,交流思想。
        3.进行小组合作,将整合后的小组信息重新绘制成代表集体智慧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方式,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在学习中总结,总结中学习,提升他们的团队归属感和合作感,为他们成为具有合作共创意识的合格社会公民打基础。  
(二)师生互动,达成知识整合
        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将“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学会在教学中“留白”,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工具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结构,有效避免简单化的定义式解释,在启动学生自主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自我发现与自我提高。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呈现给儿童的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点,不是支离破碎的经验,而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将他们呈现出来的思维与教师的想法整合优化,形成新的思想和见解;关注他们的起点,从笼统走向精致;关注他们的思想,从肤浅走向深刻;关注他们的行为,从稚嫩走向沉稳;这样才能起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作用,才能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使他们展开更有效的思考,使他们收获思维的互补、完善与扩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起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系统的掌握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学会系统的观察生活,全面的体味生活;对教师而言,绘制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带了教学思维的改变。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中带来的改变,一定会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