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玲
济南市莱芜第四中学 山东省 济南市 钢城区 271104
摘要:在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值得引起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高中地理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和环境观的有效途径。同时,高中地理课程主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展开研究,这与环境保护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休戚相关,因此,高中地理教学成为了渗透和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阵地。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从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纪念日为契机五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科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教育;教学方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关于地球和环境的基本知识,认识全球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有效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形成建立的黄金时期,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促使高中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形势,树立科学的观念和认知,探索科学、高效与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此来推进环境保护教育的开展和进行。
一、结合地理教材内容,有效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载体,高中地理教材核心内容是人与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全面认真地钻研地理教材,细心深入地挖掘教材课本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寻找地理课程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渗透的最佳切入点和契合点,从而在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汲取教材中的知识,不断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使学生将环境保护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例如,教授《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行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那么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都有哪些危害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们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旅游景点人口密集,制造的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景点的开发干扰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阻断了生物迁徙的路线;在开发过程中,对地表造成了破坏等,通过这些现象,让学生们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那么如何保防止这些危害的发生呢?归根结底,对于环境破坏的因素都是人为造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每位公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在出行时,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野生植物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相关情感体验
单纯的口头讲解和黑板板书是苍白无力的,通常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对环境问题感同身受。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从而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再通过图像、动画、影片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真实、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情感体验,进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保护环境的动机。
例如,在教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时,森林肆意砍伐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虽然人们都知道森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经济的发展层面上,人们不得已对森林进行砍伐。以“地球之肺在燃烧”这一事件为例,大火对地球之肺燃烧了长达一周的时间,数以万计的生命死于大火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了大火侵蚀后的地球之肺的景象,原本绿色的海洋、动物们的天堂,一夜之间,却成了人间炼狱。
通过这一事件,教师让学生们思考地球之肺被破坏后,对人类能够造成哪些影响?在学生们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刺激了学生们的外部感官。
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深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生活是知识来源和最终服务的对象,在高中地理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保护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真实体会环境问题。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注意观察和发现各种生活实例,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拓展和丰富地理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还原和创设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深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例如,在教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时,教师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展开了教学。众所周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交通就越发达,那么经济与交通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但是,在人们注重交通的过程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时,教师让学生们回顾生活周边有哪些因为交通、建筑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随后,学生们开始根据生活经验对此展开分析,一位学生讲述:有一次去内蒙古游玩,一条公路笔直的将草原分成了两块,但是当地有很多牛羊,这些动物会不断游走,当这些动物想要通过公路来到另一片草原时,它们便会出现生命危险。
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环境保护行为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更具有深刻性,能够将意识和观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所以,高中地理教师不能将环境保护教育局限于教材、课堂之中,而是要积极拓宽视野,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具体来说,地理教师应该在基本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讲解完成之后,组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来,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行为。
例如,为了加强学生们环境保护的行为,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们来到公园为野生鸟类搭建鸟窝,让原本属于森林的鸟儿拥有自己的家园;带领学生们在社区进行垃圾处理,将生活中的垃圾集中处理,维护社区环境。
五、以相关纪念日为契机,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活动逐渐兴起,由此规定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念日,目的是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所以,高中地理教师便可以将相关纪念日作为契机,如3.12中国植树节、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为学生讲解纪念日的由来和发展,并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环保节日,促使学生可以将环保行为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所以,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通过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纪念日为契机等策略的运用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将环境保护付诸行为。
参考文献:
[1]赵艺璇. 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王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学周刊,2018(24):70-71.
[3]张永玲.探析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