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吕福昌
[导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传统灌输式教学策略的弊端日益凸显

        吕福昌
        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   山东济南  250001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传统灌输式教学策略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无法满足全新的任务和要求了,因此亟需推进情境教学这种创新方法的实施和运用,以促进教学的转型和升级。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讨论情境、创设直观情境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法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实现能力的提升。所以,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应当从传统观念和模式中转变出来,结合现实学情来探索和运用情境教学这种创新方法,从而取得理想化的历史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实现悬念的设置,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积极主动地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提炼教材内容设问,深入学生知识理解
        教材是基础知识的依据和来源,问题是对知识的凝练和概括,所以问题的设置和情境的创设要以教材课本为基础。这需要高中历史教师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倾向,全面把握并提炼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要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思维状态来设置出集启发性、开放性为一体的问题,并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向学生提出,充分发挥出问题的作用,创设出充满悬念的问题教学情境,直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发散思维来展开思考和探究,深入到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去,不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罗马法对欧美法律发展的影响,课程开始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初步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待学生们自学结束后,笔者再从教材中提炼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们思考积极性,提出问题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们围绕问题对教材再次进行深入学习,进而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提炼教材内容设问,促进了学生的深入学习。
        (二)给予学生提问空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于教师向学生的提问,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提问,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形成并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彻底地转变过去“以师为本”、“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坚持并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思想,肯定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空间和思考机会,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的思维和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例如,在教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及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会由教师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们机械式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笔者设置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程开始后,笔者会让学生们自学,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惑,针对学生们的问题,笔者会耐心给予解答,完善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笔者通过给予学生提问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讨论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讨论情境的创设能够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且活跃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一)科学划分小组成员,平均小组学习水平
        划分小组成员是创设讨论情境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实现和完成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情境创设提供条件和依据。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过去随意组合的态度和方式,全面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思维层次、知识结构等情况,并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和标准来进行合理地小组划分,保证每个小组有4--6人且每个人都有参与和展现的机会,以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讨论情境的创设和开展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授《两极世界的形成》时,以往的合作教学中,教师都忽视了分组环节,通常让学生们自由结组,这种分组方法会让各小组之间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所以,笔者对分组环节进行了优化,如,笔者会提前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水平,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正式展开教学。这样,笔者通过科学划分小组成员,平均了小组的学习水平,奠定了合作教学的基础。
        (二)科学布置探究任务,促进学生交流讨论
        探究任务的布置关系到学生讨论的热情和最终讨论的效果。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讨论情境创设的指向性,认识到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于讨论教学中,而是把握核心的历史知识,以此来为学生们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探究任务,再以问题的形式来向学生进行提出,完成讨论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进而调动学生的合作动机和热情,促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展开组内的沟通、讨论、互动与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发达的古代农业》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的形成,课程开始后,笔者先带领各小组成员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课程学习目标。随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任务下发后,笔者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在班级中巡回,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同时做好班级监督工作。这样,笔者通过科学布置探究任务,促进了学生的交流讨论。
        三、创设直观情境,加快学生理解速度
        直观情境的创设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有效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不断加快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速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善于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课程教学,将知识以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创设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本节课程笔者借助了现代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们快速理解知识。在笔者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这样,笔者通过创设直观情境,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说,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真正具备科学观念和创新的思想,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展开积极探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讨论情境、创设直观情境等方法的运用,来实现情境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实施和巧妙运用,让整个历史教学更具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得以实现高效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榆林二中  班宏飞.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N]. 发展导报,2018-06-22(024).
        [2]黄艳. 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王国欣.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