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花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榆树川学校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能不能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断提高学生的本学科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生命力,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教育力和教学质量。小学生对生活中的情境体验兴趣浓厚,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到设计的相关情境中,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和突破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授课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等认知能力较差,加之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相对庞杂,一旦教师的课堂教学陷于说教式泥潭,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心理;如果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教学实践,则能够极大降低知识内容的抽象性与难度,从而使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内容。同时,小学生普遍好奇心较重且爱玩,教师通过搭建知识场景而建设趣味性课堂,在迎合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使其全程融入课堂中。
(二)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是单向的,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基本被消解,如此则会压制学生本该展现的丰富想象力。情境化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场景的主角,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现平台,有利于树立与维护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学生能够在丰富直观的情境中加强与老师、学生的交流,能够使其在切身体会知识内容形成过程时有助于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将创设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利于实现该学科的教育目标。
二、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方法
1.激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天气虽冷有温暖》这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搜集一些关于冬天雪景的图片和打雪仗、堆雪人的视频,如此既能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且能切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图片和视频,深入分析冬季的特点,以便让学生在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2.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七课《生命最宝贵》时,首先带同学们走进冰天雪地的南极,播放视频《哺育小企鹅》,感受企鹅爸爸妈妈为哺育小企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让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成长不容易,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充满了爱,我们也像小企鹅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父母付出了哪些?学生的思绪很快就拉入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爱和呵护细节中,饱含感情的述说声情并茂。家庭责任感和感恩情怀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安全记心中》时,首先播放新闻视频“吉林省长春市区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惨烈场景引入新课,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将学生思绪一下子拉入到安全防范中,而且学生也迫切期待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为“安全记心中”注入了强心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小学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出示微视频和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网上购物、远程教育和智能厨房等等网络世界的便捷服务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再播放微视频因为网络诈骗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举得痛苦,让学生明白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它和现实世界一样,有自己的规则,我们要想在这个世界里快乐、安全的生活,首先要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保护自己。
4.搭建平台,实践情境。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相应的原则,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为其搭建实践情境,即积极为学生开展道德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在日常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敬老院,使学生通过此类的敬老爱老实践活动深刻体会我国自古以来的敬老爱幼的精神;在清明节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去往当地烈士陵园为烈士献花扫墓,让学生通过此类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道德法治原则,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些原则。
《道德与法治》的编写立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具有活动性。如何有效地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学习法律知识与社会常识的重要德育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生活情境化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将看似枯燥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外化为各类形象元素,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