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低年段学生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各维度相关性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东周小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何鹏
[导读]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

        何鹏
        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       518107

        摘要: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更小、更大程度的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章,结合我校中低年段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实例分析及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从学生个体内部机制的角度出发,对我校中低年段学生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各维度相关性进行调查,并针对如何减少这一行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攻击行为 道德推脱 责任最小化 中低段学生

        学生攻击行为,按照表现形式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以及间接攻击、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即用肢体来实施攻击;言语攻击即用口头语言实施攻击,例如对他人起绰号或者侮辱等;间接攻击即利用他人来进行攻击,如说他人坏话或联合他人排斥对方等;关系攻击,其攻击行为主要是为了对他人人际关系的破坏,例如不让他人和攻击对象在一起玩等。笔者因长期在学校中低年段工作,时常目睹和处理学生发生的上述攻击行为。对于学生的这类问题行为,笔者是深恶痛绝但屡禁不止。通过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以往对这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家庭教养、朋辈关系、班级氛围等外在环境对少年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更少有专门针对中低年段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本文就试图从学生个体内部机制的角度出发,对我校中低年段学生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各维度相关性进行调查,并针对如何减少这一行为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道德推脱与学生个体攻击行为关系概述。
二、我校中低年段学生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各维度相关性调查与实证。
三、减少我校中低年段学生因道德推脱而引起的攻击行为的有效对策。

一、道德推脱与个体攻击行为关系概述。
        道德推脱是个体内部心理认知的一种方式,它对个体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个体无法使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水平保持一致时,便会产生认知的失调,进而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人们为了逃避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就会削弱自己的道德认知,进而出现道德推脱的现象。道德推脱对学生个体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内部机制。
        1.1不道德行为认知的重建。通过将不道德的行为认知进行重新的定义,使不道德行为和有害的行为变成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行为,包括道德辩护、委婉标签和有利比较三种机制。
        1.2责任最小化。个体通过把自己的伤害他人行为的责任降到最低,从而逃脱对自己的谴责。通过责任最小化,把责任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或者把责任归因到集体成员中,降低自己在行为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包括责任转移、责任分散以及忽视或者扭曲结果三种机制。
        1.3责任归外化。个体通过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把更多的责任归结于受害者,把自己的过错强加于受害者的身上,降低个体对伤害性事件的道德标准,进而消除自己的的谴责。包括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两种。
        
二、我校中低年段学生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各维度相关性调查与实证。
   为了弄清我校中低段学生在发生攻击行为时具体是道德推脱中的哪些维度在起到主要作用,笔者对我校中低段26位班主任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对最近一学期学生发生的典型的攻击行为进行案例分析并填写调查表(图1),最终用数据(图2)和真实案例得出主要影响我校中低端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道德推脱机制维度。

2.1最近一学期中低端学生发生的典型攻击行为实例及分析:
                                (案例见附录1)

实例分析结果:
        通过对老师们所举实例进行整理分类,得出8种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将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主要影响我校中低段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道德推脱机制维度是“责任最小化”这一维度,即责任转移、责任分散以及忽视或者扭曲结果三种机制。

2.2问卷统计及分析:
        主要影响我校中低段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道德推脱机制维度调查表(中低段班主任填写)

        主要影响我校中低段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道德推脱机制维度统计图(将调查表所得数据求平均值)
                                     图(2)
统计数据结果分析:
        通过统计数据,还是证实了案例分析的结果:“影响我校中低段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道德推脱机制维度是“责任最小化”这一维度,即责任转移、责任分散以及忽视或者扭曲结果三种机制”。

三、减少我校中低年段学生因道德推脱而引起的攻击行为的有效对策。
        通过上述证明,进一步缩小了主要影响我校中低段学生攻击行为的道德推脱机制范围,针对如何减少让学生出现“责任最小化”这一道德推脱维度,笔者认为可以从班级管理对策、教师教育对策、家庭教育对策三个方面入手。
        
3.1班级管理对策
3.1.1建立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能够有效的减少班级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次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所形成的舆论能够督促学生自觉的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维护班级和谐,从而减少“责任分散”这一机制的触发。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风,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有一个班级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抽象一些,才能将班级所有活动,学生的一切评价都归纳到这个目标上。同时这个目标还必须浅显易懂,能够获得班级所有同学的认可。比如我校某一个班的班级目标就是“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让班级变得更加温暖”。从学生投票通过这个班级目标后,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对班级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温度”和“温暖”这两个字。久而久之,班级目标变成了班级的行动标准,成了班级舆论的风向标,该班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3.1.2树立明确的班规。
  明确的班规,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随着规则意识的建立,又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而“忽视或者扭曲结果”着一道德推脱机制的产生,往往是道德认知低下的结果。随着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忽视或者扭曲结果”这一机制的产生。教师需要将“禁止班级出现各种暴力事件”这一条放在班规的第一条,并用班级目标、自己的态度、严厉的惩罚来强化这条班规,让学生对规则产生“敬畏情绪”,研究表明,“敬畏情绪”可直接影响人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遵守规范性道德,减少违背禁止性道德。

3.1.3培养优秀的班级小助手。
  班级小助手对维护班级秩序,解决班级突发事件,引导班级舆论风向有着重要作用。小学中低段学生容易受到朋辈的影响,特别是受班干部的影响。当班级学生发生攻击行为时,教师不一定能及时处理,这时候一个优秀的小助手就非常重要了。笔者见到有的班级,有专门负责“拉架”的班级小助手,当班级学生有发生攻击行为时,同学们会第一时间叫这些小助手,小助手们会迅速制止同学间的攻击行为,同时询问当事人和周围同学,弄清具体原因,当老师再来处理这些事情时,由于有他的存在,当事人大多都能讲出自己的责任,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触发“责任转移”这一机制的可能性。
 

3.2教师教育对策
3.2.1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展“道德讲述”,提高学生道德认知。
        一些学生的道德推脱行为,是由于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较低造成的。他们把一些不道德行为当作是玩耍,当作是无所谓对错的行为,例如个别学生把打人当作是亲密、开玩笑,认为揍他一拳只是和他开玩笑。对于学生的这类情况,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任何微小的教育契机,一次学生间的矛盾、一次小组间的配合、一次活动的开展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道德讲述”的契机,引导孩子们分析事情的好坏,教会孩子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教师通过“道德讲述”这种春风化雨的方式,能有效地让这些有道德推脱问题的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减少“责任最小化”这一维度的发生。

3.2.2采用“沙盘演练”,还原情境,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德推脱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也是欠缺基本的道德情感,他们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抱着无所谓态度,毫无内疚感,很容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产生忽视或者扭曲。针对这类学生,我们采用“沙盘演练”法,还原情境,让犯错的学生扮演受害者或受害物,让他体验受到伤害的感受,让他说出受到伤害时的心情,通过“沙盘演练”法,能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减少他们对结果产生忽视或者扭曲的不良归因。

3.2.3让“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不少存在道德推脱问题的学生敢做不敢当,他们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当发生事情时,喜欢“转移责任”。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一定要善于开发班级各项事务,让“人人有事做”。同时,将每项事都责任到人,提出明确职责和要求,让“事事有人做”,且做事人必须对自己所负责事务的结果负责。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总结:如果学生取得了成绩,我们给予表扬奖励,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我们给予批评处罚。通过这一措施,能训练学生不忽视、不转移自已应承担的职责,逐渐提高学生责任担当的自觉性,减少学生“责任转移”这类道德推脱机制的发生。

3.3家庭教育对策
        研究表明,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和道德推脱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道德推脱的各个维度与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情感理解、温暖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首先避免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建设中来,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孩子的“担当精神”;其次,家长要避免对孩子过于严格或者过于放纵,要学会恩威并施,才能让孩子既不会为逃避过于严苛的责任而选择“转移责任”,也不会因为毫无原则的纵容让孩子失去同理心,进而增强其“忽视或者扭曲结果”的习惯;最后,家长一定要注重自身道德行为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毕竟孩子道德意识的启蒙和发展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示范,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家长,才有可能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叶青青,李林青,许慧.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中介作用[J].教育评论,2015(3):47- 49.
[2]杨继平,王兴超.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2,44(8).
[3]刘国雄,陆婷.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 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154( 4) : 78-84.
[4]王兴超,杨继平,杨力.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07:1092-1102.
[5]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0,04:671-678.
[6]潘清泉,周宗奎.4-6 年级儿童道德脱离及其与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44-246.
[7]王晓丽.(2009).中国语境中的“敬畏感”.遭#每乂努,⑷,4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