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及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邹历道
[导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邹历道
        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初级中学   433328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方向和时代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堂教,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发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如何设计与实施初中历史活动课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初中历史活动课程不受重视, 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學内容过于单一, 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下, 教师应重视初中历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初中历史活动课的特点
        1.1历史性
        历史活动课是在历史学科教学下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其本质目的还是在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能力的培养。历史活动课首先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是活动课开展的目的,而活动是途径与手段,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服务。历史活动课的首要特点即强调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任何形式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各个环节的开展中紧扣“历史”学科的学科属性,而不能单纯为了迎合学生将历史活动课上成“游戏课”或“表演课”。因此,历史活动课区别于活动课或其他学科活动课,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征和历史探究的味道。
        1.2全体性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即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因此活动课的目标应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有所体现,并在实施当中加以指导,努力为每一位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达成。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也需要全体同学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并尽可能对每一位同学做出评价。故活动课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面向全体同学,区别于课外历史兴趣小组,并不是针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善于表现的同学而设计。因此,在活动设计之初,在形式的选择上应当尽可能选择能够全员参与的方式,如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遗迹的考察等。在目标设立时,就应该依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设置多层次目标,并且在实施、评价阶段也应进行充分考虑,充分调动班级中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活动课之中。
        1.3合作性
        在学习活动中,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而进行合理有序的合作,就可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历史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效的合作能够降低任务难度,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明确学生共同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进行组内分工,将任务进行分解与细化,同时创设自由、宽松的合作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基于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形成良性的生生互动。如在进行以《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活动课时,可将同学们分成调查小组、分析小组、展示小组,同时调查小组可进一步细化为人物访谈组、实物资料收集组等,进行分工合作,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这一历史变化的认识,从多方面多角度丰富完善活动成果,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合作的优势,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历史学习的兴趣。


        2.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教学策略
        2.1强化历史活动课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在实际教学中,对历史活动课重视程度较低,常被历史教师所忽视,其重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活动课需要较强的课堂组织,极易出现低效、混乱的状况。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前需要作出大量的准备工作,若重完善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提出具体明确的方向性指导意见,细化活动过程与环节,加强预设,做好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充分准备,以便于历史活动课的实施,从而增强课堂组织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历史活动课需要学生“打破书本、走出课堂”,在自身生活与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并对学生有一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对初中学生而言无疑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初中历史活动课设计时,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制定难度适中的活动目标与活动计划,并重视发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寻找各方力量的支持,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从而降低实践活动的难度,增强其可操作性。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本校实际的教学环境、教学安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结合实际开展活动课,使其真正能够得以落实,能够有效地进行。
        2.2打破预设,重组课堂的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前做好预设非常重要,没有好的预设变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和学习,但好的预设一定是具有开放性的,因为开放性即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预留了空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生成个性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在授课和组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如果有了合适的形式和材料,然后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课堂生成熟视无睹或不加利用,那这样的课堂依旧是传统的课堂,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继续深究以达成深度参与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要应该结合课堂的实际惜况适时调整,教师要敢于根据学生的认知和状态打破固有的教学流程,重组教学环节,把教学环节调整到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课堂生成的顺序。当在某一个学习活动中出现学生生成,便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表现之一,教师不能囿于预设而不敢调整,这样会白白错过学生的动态生成,会无意中挫伤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尊重学生个体需求,利用多元教学来兼顾学生整体发展与个体成长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获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促成教学的课堂生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精选史料
        学习活动要有效开展,离不开材料的支撑,材料选择首先要准确要有贴合性。历史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尤其讲究客观性,在选用材料的适合,一定要准确,最好选用第一手材料,二要选用多种角度的材料。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希望学生出现批判性思维,那便要有多面的史料,比如不同观点的评价、相互矛盾的说法、不同立场的言论等。通过设置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材料,才能激发学生对客观史实的深究,才能迸发出异于常规的新观点新想法。
        结束语
        总之,如何有效、高效设计与实施初中历史活动课,是亟需历史教师研究、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有助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根据本选题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就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以下几点展望,希望能够对今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平.提升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质量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A2):125-126.
        [2]李杰.探讨提高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效率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5):69.
        [3]郭珍珍. 浅谈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新思路[N]. 发展导报,2019-04-09(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