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松
湖北省宜都市清江小学 443311
摘要: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会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以及长远的发展,教师要十分注重此阶段此学科的教学。道德与法治跟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与严谨的法治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小学课堂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世界观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严谨的法治观念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生对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理解比较浅显,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年龄和学习的特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和生活相互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策略做了以下分析。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没有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仍然采取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将文中的重难点单列出来,进行重要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点,单一地灌输学生怎样的道德素质是好是坏,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法治观念,让学生远离实际生活,这容易让学生产生知识与生活无关的错误想法。
(二)缺乏相关教学经验
虽然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够,或是疏于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在生活化教学中运用的素材偏离、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法正确感知教师所讲,容易对课本内容理解产生偏差,失去听课兴趣,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三)课堂缺少交流
在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常常一节课下来,课堂上冷冷清清,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教师过于注重自身在课堂上教学的作用,只关注“教”,不关注“学”,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看法,更无法将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因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优化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合理的开展生活化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带入感,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适当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对生活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优化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提升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和素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更新德育教学理念,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对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此教学方式要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生活的不同角度,将生活化教学合理的运用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增加师生、生生交流
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加强与学生沟通,全面掌握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法治意识,为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此外,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有必要的,教师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教师将课程中的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此,他们能更快速地接受课堂知识,跟上教师讲课节奏,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知识,为了紧密联系本课内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合的照片,如电影院、马路十字路口、公园等,科学设计几个问题,如在这些场合都有什么规则,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如果有人违反社会规则会有什么后果等等,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将自身生活跟道德与法治内容产生关联性,在思考中把握内容重点。然后,教师可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规则意识和正确的自由观,指导学生要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能让课堂更丰富、更生动,能让课堂知识更有说服力,教师既要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结合起来,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让知识走进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案例加强与课本内容的联系,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体系非常丰富,与学生实际生活也紧密相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知识,从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精神家园”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华文化千年的发展,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引导学生思考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怎样的价值和作用,思考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依旧能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引导,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高度,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还包括课后作业的生活化,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让所有学生对知识点都能达到有效理解,而合理的课后作业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度,巩固学习内容。教师要避免传统的抄写模式和死记硬背模式,在课后作业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四、结束语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更新教学理念,科学的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密切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注重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案,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到生活化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和法治观念,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培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1):82.
[2]许先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23):99.
[3]嵇会书.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