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新世纪小学
摘要: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任务,而学生的健康成长可分为两个终极目标,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较身体健康的外在表现而言,教师更应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小学德育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体制中的重要教育目标,随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工程的“开疆动土”,小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为使德育教育的学习氛围渗透到班级中,渗透到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入,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活动,让道德之花开遍校园。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教育;学生;途径;方法
在小学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班主任首先要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心灵,并强化沟通,善于与学生情感交流,做学生的朋友,知己。同时,作为班主任,教师也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经常开展班会,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树立良好的规范意识,让学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在开展德育教育之前,班主任应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如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学生畅所欲言,班级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而维护社会秩序就如同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一样,班级制度需要大家一同制定,一同遵守,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了自律的好习惯,这便是一种班级文化的体现。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身为班主任应为学生制定出个性化且人性化的班纪班规,让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形成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力,再以奖励及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对于身处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式学习还是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而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仍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标准来对教师的职业精神进行规范 ,为人师表,以德为首,我们将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方向,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引导和适当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拥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应从提升学生的自制力开始,为了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维度,改进教育的态度,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对其实施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权利,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阳光的人格去面对学习和生活,班主任应为学生疏导情绪上的压力,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教师可通过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努力的克制自己的坏情绪,学会自我调整心态,并懂得利用分享心情来缓解内心的感受。
同时,班主任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德育方面的学习资料和素材,让学生在经验分享中获得更多的启发。教师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素养,例如:在感恩节,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分享感恩心得,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让学生回忆从小受到老人的爱戴,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爱。
三、当好“知心姐姐”,与学生成为朋友
班主任教师是学生的师长,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知己。成长中的孩子,对于人生、对于生活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而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并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同学都能获得更好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教师应通过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建立自信,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在生活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位知心大姐,在青春萌动的年纪,为学生疏导心理的细枝末节,开导学生心中的苦闷,排解学生因学习而造成的压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身为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同时也要服务于家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经常会出现逆反情绪,这让家长很是头疼,教师通过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指导,让很多家长都掌握了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亲子关系均有了一定的改善。如此看来,教师不仅是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纽带,更是家长与学生之间感情的联络员,良好的交流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密,也让孩子的心灵得到了保护和尊重,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结束语: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中,我们要将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赋予现代感,为学生提炼出更适用于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有理有据的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不要被社会上无理的道德绑架行为混淆视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育,提高教师德育教学水平是关键,教师应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发挥到日常教育的每一处,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在德育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下,将德育的高尚思想植入学生的脑中,从而成为一种定向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刘丽.德育在小学课堂上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6,(2):52-52.
[2]戴安全.百年大计,德育为本--小学学校德育教育策略浅析[J].南北桥,2015,(6):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