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瞿文敏
[导读] 思维导图是将抽象性思维转化为具体化的思维方式

        瞿文敏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 317507
        摘要:思维导图是将抽象性思维转化为具体化的思维方式。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属于基础积累阶段,内容相对较为简单,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难度有所增加。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将前后所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途径之一。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提高语文阅读的手段,对于核心素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发现灵动的世界,形成终身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将核心素养与思维导图二者的联系忽略。文章克服了传统的教学缺陷,努力将其共同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思维导图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全面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注重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学生情感、智力、技能三者的结合。具体讲是将小学语文的核心学科知识与学生身心发展融合在一起,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树立。而思维导图是一种促进核心素养提高的手段,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进行梳理,知识的前后连贯,将繁杂的语文知识串联起来【1】。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将二者结合,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其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德才兼备,语文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充分挖掘知识的人文价值。而目前语文课堂的呈现形式多少存在僵化现象,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倒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起作用。其次,语文阅读对于学生与教师都有要求,教师对于内容的选择要有所把控,而学生对于阅读要积极配合教师,师生之间密切配合。最后,教师要利用好当前的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学生的阅读进行积极引导,有效应对当前的碎片阅读对于学生整体阅读的影响【2】。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当前语文教学的不足,并且针对差异进行原则性的改正,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给予充分的重视,力争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应用思维导图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积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用思维导图学习的习惯,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生涯中延续使用,同时,加强语文阅读内容的强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训练思维导图法的最理想的方式。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狐假虎威》、《曹冲称象》、《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在书本知识学习完毕之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串联在脑海中,将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利用思维导图建构语言,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是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一种思路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复述材料的框架内容、讲述整个故事的发展是语文阅读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精读课外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边读边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鼓励学生在阅读时,画出故事的人物关系图以及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教师还可以用鼓励学生讲述故事情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不仅仅将故事内容简单化,还提升了学生对于故事内容的细节的把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巧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并且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不断的引导、不断地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教授【3】。在阅读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其中发现思维的奥秘,思维导图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知识进行串联,如此的日复一日,思维能力在无形中便能够得以提升。在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易于发散思维发挥的活动,例如:语文知识竞赛、语文核心素养辩论赛等,将发散思维的火花洒向整个班集体,创造易于提升思维的环境。
(四)巧绘思维导图彰显个性,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对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对此,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将传统文化与发散思维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例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四大名著等。对于篇目较长的经典名著教师可以每周为学生布置内容,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每周阅读的内容进行呈现,并且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以此激励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不断地阅读中对于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将有突破性的进展,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情感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结语
        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点之一。语文知识的学习在于积累,而将积累的知识转化成思维能力就需要在阅读时养成画思维导图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此并没有太大的认识,对此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在教学时将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与使用方式潜移默化地深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学会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都有重要的贡献意义,不仅仅能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是对问题深入思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舜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J].神州,2020,1 (2):247.
[2] 陈修来.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读与写,2020,17 (6):30.
[3] 王洪娟.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情感读本, 2020,17(2):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