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习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王仙桃
[导读]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王仙桃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白杨坡小学 414000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一直都是广大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通过不断改善阅读教学策略,优化阅读活动,让小学生喜欢阅读,逐渐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活动;习惯
        前言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重大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可见,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语文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让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兴趣也是影响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一旦对阅读这件事缺乏兴趣,即使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可能“事倍功半”。只有从学生兴趣点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带着乐趣阅读,带着欲望阅读,从而读得更有劲,读得更有味道,读得更有收获。所以,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阅读氛围,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是为学生构建小组阅读氛围。一个共同的阅读氛围往往胜过老师空洞的理论说教。小学生非常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看到其他同学在玩游戏,自己可能也想玩游戏,看到其他同学读书,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本。鉴于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经常会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读书活动,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个人朗读,也可以小组合作朗读,通过大家都读书的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平常不太喜欢读书的同学也能自主拿起一本书读起来。?
二是师生共读一本书。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带动,互为榜样,而教师更是学生的榜样,教师以向导的角色定期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并且与学生一起读这本书,分享书中有趣的故事,探讨书中有趣的桥段,以同读共享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重大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可见,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语文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让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是边读边动笔。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有效注意力时间短,容易被其他事情打乱注意力,精神不集中,阅读效率自然也低。引导学生边读边动笔,勾画圈、批注、摘抄,他们的精力更集中。比如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圈出生字词,不理解的句子,查字典做批注,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遇到好词佳句,勾画或者摘抄;在思绪蔓延时写一写所思、所感、所悟。读一篇文章要有所得,读一本好书要有所获,这样的读才是有效率的。
        二是边读边思考。阅读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启发,在于思考。在阅读中思考才能激发智力,越懂得思考的人对知识和信息就越敏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读得更深、更细,感悟也就越多,思维也就更具有独特性格个性。 
三是读后分析整理。读的过程中动笔、动脑很重要,读后的反思同样重要。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将文字内容转变为图像内容,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章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掌握文章核心内容以及思想情感。借助这种方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定能有所提高。
        三、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一是要让学生对阅读这件事感兴趣,二是要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三是要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此,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好的阅读氛围,教会学生正确阅读之后,我们也可以适当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通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进一步巩固,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持久动力。具体而言,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分享、交流阅读感悟,检测学生阅读效果,同时也增强学生阅读体验感。
一是课前交流。每天坚持让学生课前三分钟交流,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书籍中感受最深的片段,或者自认为最精彩的内容,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和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听,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以及阅读分享习惯。
二是课中交流。推荐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我也会每周设置一节“动阅读”课,专门用以学生交流阅读感悟。例如读完《成语故事》一书后,我们可以请学生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故事,谈一谈原因?读完《城南旧事》,请学生互相分享阅读妙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喜欢的故事、喜欢的人物......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不仅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丰富学生的积累,锻炼学生的胆量,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注重方法指导,优化阅读活动,以兴趣为导向,以方法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正霞.让阅读变得趣味非凡:谈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趣味教学[J].学周刊,2019(31):118.?
[2]陈肖萍.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60.?
[3]王芳.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才智,2019(27):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