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陶露
[导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逐渐深化,劳动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人员的关注
        陶露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210023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逐渐深化,劳动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人员的关注。可是,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家长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观念高涨,使得很多小学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不足,学校的劳动课也表现很大的形势化,甚至劳动被视为学生受罚的手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课堂;渗透
   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展开劳动教育非常重要,为此,语文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领悟劳动对社会发展及自身成长的价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多姿多彩,蕴含很多不同时期的人物和场景,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对教材中的劳动内容进行发现和利用。
一、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两种劳动教诲的资源,即隐性、显性,显性的资源指的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一般是对劳动者优良品质进行歌颂的篇章,或者对劳动事迹的赞美文章,以及对某种劳动技术的讲解类文章。语文老师应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结合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关规定,对教材内容加以分解,根据对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展开科学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讲解《闪光的金子》一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闪光的金子主要指什么?从而教会学生在劳动中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又如,在《三个儿子》课文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为什么说爷爷自己说似乎只看见一个儿子,让学生感受到妈妈为了家庭付出很大的劳苦,以后要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该课文未直接点明劳动教育,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树立劳动意识[1]。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劳动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可看作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很多课文均可展开劳动教育。第一,语文老师可通过课文插画,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例如:在讲《朱德的扁担》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全文中心,然后利用挂图形式,根据课文相关资料,向全班学生总结朱德先生的劳动形象,感受我国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与战士甘苦与共的情操。第二,有效地进行设问导读。

在讲《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老师可问学生:园子中谁是最自由的?实际上园子中作者本身是最自由的,因为“我”总是随着祖父进行栽花、拔草等劳动,使得学生感知作者和祖父劳动中的美好,从而懂得劳动让人心情愉快、充实。而劳动同时也是学生成长中的必要成分,可以促进人们思想感情更加融洽。第三,寻找劳动素材,进行知识迁移。教育的价值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脱离了提高生活质量,教育也会失去价值。因此,语文老师应尝试走出课堂和教材的内容,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劳动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2]。
三、通过课堂写作练习,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
        语文老师通过展开课堂写作活动,可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有关植树节的短文时,老师可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讲到植树时,老师可抓住教育时机,让学生讲一下植树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谈、交流相关资料,进而掌握有关植树的知识,这样,学生既扩充了知识范围,又强化了自身的劳动观念。此外,老师还可对学生投入劳动实践加以支持,例如:让学生在园中种一棵树,在栽培的时候学生会拥有全新的发现,逐渐理清劳动关系,一边在实践,一边展开思考,同时与老师进行问答的互动,在劳动过程中增强了劳动体验,促进思考和劳动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四、组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劳动价值的感受
        小学语文老师适当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是强化学生劳动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需邀请劳动技能过硬的人士扩充到教师队伍,亲自传授学生相关的劳动技术,学生在专业人员的劳动指导下,结合劳动实践的目标,运用现有的知识、劳动经验等,在语文活动课中感受劳动社会和人文思想。从实践角度分析,学校、家庭、社会均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语文老师可邀请当地的劳模进行讲座,讲述自身的经历,或邀请劳动技师为学生献艺,还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对工厂、乡村的优秀企业进行参观。通过以上的语文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小学生知识的内化,让其亲身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学习的意义在于服务实践,不仅从思想层面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兴趣[3]。
结束语:
        总之,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的渗透,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位社会劳动者,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许锋华,陈俊源.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
[2]潘玉佳.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文学教育(下),2021(01):59-61.
[3]胡桂芳.开放有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构建[J].教育观察,2020,9(31):124-125+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