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孙燕珍
[导读]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可塑性较强

        孙燕珍
        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建国小学 134600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可塑性较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从统筹的角度来展开语文学习。笔者将根据自己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就如何将思维导图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有很好的适用性,能够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提高记忆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寻找一个切实有效的优化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思维导图教学作用分析
        思维导图借助网格化图表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表述,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能够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必须要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全面,思维导图应当涵盖文章的逻辑关系以及全面的思维节点,才能够使学生在复杂的关系中构建完善的思维脉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思维导图不仅要保障有重点知识,而且要对语文知识点进行延伸,全面重视逻辑关系,对于所学知识点予以迁移,在划分逻辑关系时应当重视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切记不要混乱关系,否则可能会出现逻辑错误。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将基本的知识关系借助符号的方式进行展现,既能够简化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也能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引导作用,深入挖掘语文素材,体现出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思维导图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降低写作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难度,有益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思考和学习。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内容和理解程度都有所不一。这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教师很难利用有限的课堂实践进行一一讲解。这也就导致了一些较为喜欢教师教学方式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会比较优秀,而一些学生也只能感到有心无力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自信心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教师可以从思维上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学习,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思维构建相应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中看出学生们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自信心和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们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是人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扩散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在思维导图中,思维的广度体现在同一分支上所罗列关键词的数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则体现在学生想象力的运用上。

如在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时”“下课时”等关键词进行发散性思考。以“下课”为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大青树下干什么,引出跳舞、摔跤、游戏等情景,再通过大青树下的观众,引出小鸟、松鼠、山狸等。通过思维导图,向我们展示了大青树下小学热闹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如何有效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语文课程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了解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提前的心理建设和准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配合度,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提前制作好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预习环节根据思维导图掌握文章的脉络以及大概的课程内容。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前知晓本课的重难点,能够在预习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预习和关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在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实际课程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能够梳理文章内容和脉络,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补充和删减,最终完善思维导图。
        (二)在课后的作业中加入思维导图
        仅靠教师课堂上的展示来进行思维导图的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自己掌握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需要一定数量的课后自主练习来支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熟练使用度。教师可在课后布置有关思维导图的使用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学生可先从比较短的课文开始,循序渐进地把握思维导图的要义;还可从古诗文开始,因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多为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诗词内容短小精悍,十分适合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布置这样一项作业,即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或怎样认识这首诗,或诗词每一句的含义是什么,或古诗所蕴含的内容、道理是什么。这样的作业量并不会很大,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使用思维导图的意识,能逐渐锻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能力。
        (三)借助思维导图,厘清阅读文章的脉络和关键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形成阅读学习思路,然后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应对文章的大体内容有初步了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找到阅读的思路。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理解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文章情感和写作特点。学生通过建立思维导图,还可以思考生活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而在生活中积极观察语文意象,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学生如果在课前就已经完成对文章基础知识的思考和预习,就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阅读预习提纲,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预习。这样,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会逐步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去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工具,有效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松.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职业,2018(02):114.
[2]黄文灵.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求知导刊,2019(18):31.
[3]王丽霞.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16):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