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父母对其协同教养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吴香雨 丁晓
[导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协同教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吴香雨 丁晓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 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协同教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更对幼儿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并查找相关的参考文献等途径,着重于对幼儿父母的协同教养进行阐述,并主要分析和探讨父母协同教养的相关影响因素,在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婚姻的满意程度,与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和与子女的性别一致性等因素对父母的协同教养效果的影响进行陈述。
        关键词:协同教养,父母原生家庭,婚姻满意程度,性别一致性
        
        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慢慢的发展为注重幼儿父母在教养他们的孩子时的联盟关系,即协同教养。协同教养其实是一种育人方式,而现在更是成为一种育人观念。从广义上说,协同教养其实是在一个家庭中两个成人对一个儿童的成长所共同承担的责任。那么将它放在幼儿父母对其孩子的教养时,协同教养就可以认为是父母配合或不配合另一方的教养行为,它更加强调的是父母双方的一种彼此支持,相互配合的行为。
        一、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孩子协同教养的影响
        原生家庭指的是人们原本出生的家庭,因此原生家庭的组成成员通常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所以在原生家庭中,对于个人影响最大的一般都是父母。父亲母亲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常常占据着重要地位,会对孩子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的质量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孩子作为父母对他们孩子的教养,也就是代际传递,它主要是指孩子的各种行为和父母的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就是存在于父母和子代之间的一种继承或是传递。通常情况下,幼儿在成年以后,都会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以父母的行为作为一种“榜样”,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有意或无意的进行学习和模仿。
        不管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暴力,虐待等等这些表现为消极的教养行为,还是会支持,表现民主的积极教养行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代际传递。而且,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他们也都继承了原生家庭的教养习惯,所以就可以看出,在新生家庭中,父亲与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协同教育就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幼儿的教养,可追溯到父母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方面的影响。


        二、幼儿父母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其与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对协同教养的影响
        亲友关系及婚姻满意度研究发现,对于幼儿父亲而言,人际交往之间的这两者都不会影响父亲对孩子的教养,这大概是因为父亲能够理解和认识到婚姻的指向对象是配偶,而协同教养的指向对象是儿童,他们相对能够理性的弄清楚两者的不同,所以在与配偶的协同教养过程中,父亲可以进行角色身份的转变,那么亲朋好友的关系与婚姻满意程度相似,父亲的协同教养基本不受其影响。
        相反,对于母亲一方,母亲的协同教养往往会受到人际关系变量的影响,与女性的性格有关。对婚姻满意程度相对高的母亲,他们对于子女的协同教养就表现积极性教养行为;而母亲与其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时,就会对协同教养表现为更多的投入和支持。所以,提高父母对幼儿的协同教养可以通过调节母亲的人际关系来提高教养的质量。
        三、性别一致性对协同教养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在教养和自己性别相同或不同的孩子时,往往表现也有所不同,对孩子的协同教养就存在一定的影响。父亲在教养男孩或女孩时并不存在差别,都会学习和模仿原生家庭的一些教养行为,也就是说,对于父亲而言,孩子的性别并不会影响他对孩子的教养投入。
        但对于母亲而言,母亲会因孩子的性别不同而有差别的反映其原生家庭的协同教养,母亲并不是由于女孩与自己的性别相同,就更多的学习原生家庭的协同教养,而是对于与自己性别不同的男孩更多的学习原生家庭的协同教养。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母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他们会更重视男孩的教养,另一方面,母亲也可能是因为父亲是男性,对男孩的教育更有话语权,所以,相对来说有男孩的母亲,对于男孩的教养会更加重视和支持与父亲的合作,也就是更加投入协同教养。
        总的来说,对于幼儿的协同教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父母亲双方的原生家庭,母亲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对于性别一致性的影响。协同教养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它表现为幼儿成年以后对待又一新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因此,父母双方都应共同构建幸福和谐的家庭,彼此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梅黑尔 父母与家庭群体过程的心里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2002
[2]贝尔斯基 男孩家庭中共同养育的决定因素 儿童发展 1995
[3]刘畅,伍新春,陈玲玲,刑学玮 《幼儿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其协同教养的影响》心理学学报 2014

作者简介:
姓名:孙梦迪,女,汉,1999.08,本科,学生
姓名:丁晓,女,汉,1991.1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幼儿心理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