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长工作坊:培养中班幼儿服务意识的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施萍萍
[导读]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和获取各种直接经验的主要场所
        施萍萍
        萧山区靖江中心幼儿园, 311223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和获取各种直接经验的主要场所。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和使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以小班长工作坊为契机,通过“遇见小班长”构建有序班级生活、“体验小班长”维护有序班级常规、“评价小班长”创造积极班级氛围,唤醒幼儿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独立意识、合作意识。
        【关键词】 小班长工作坊  中班幼儿    服务意识
        一、班级现状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可在我园家长们关注的是幼儿的基本生存能力,忽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团体意识。
        情景一:午餐时,我发现苹果组的桌子上有许多掉落的饭粒,我点了点饭粒说:“这是什么?”枫枫:“老师,这不是我掉的,是豆豆推过来的。”豆豆:“不是我的,是枫枫的。”这时候彤彤点着枫枫说:“就是你掉的。”
        情景二:厕所里突然穿来一声:“老师,我起不来了,没有厕纸了,老师,没有厕纸了,没有厕纸了……。”不会儿,厕所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没有厕纸声”,我进去一看,5、6个小盆友站着洗手池边帮忙叫着,蹲坑里蹲着一个急需用纸的俏俏,没有一个小朋友帮助俏俏去拿厕纸。
        情景三:自主游戏中,盼盼跑过来点着地上的一坨东西对我说:“老师,地上有一张擦过的餐巾纸。”我说:“怎么办呢?”盼盼看了我一眼。然后就绕过这张餐巾纸就跑开了,其他小朋友都若无其事的走过餐巾纸边。
        二、现状分析
        (一)缺少个人责任意识
        中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承担事情的结果,推卸责任,碰到问题只知道埋怨别人,指责别人。案例中枫枫将饭粒掉的行为推卸给豆豆,不愿承担维护桌面整洁的事情。
        (二)缺乏助人行动意识
        中班幼儿助人意识开始萌芽,但助人行为有待加强。就如案例中帮忙叫喊需要厕纸的小朋友,没有主动去拿厕纸的小朋友。想要帮助他人,却没有正确的助人行为。
        (三)缺失集体责任意识
        中班幼儿的表现欲望越来越强,但行为却是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观念。如,盼盼发现了地上有餐巾纸,会跑过来告诉你,但没有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的行为,有发现,但行动力没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小班长工作坊”,为幼儿提供培养责任意识的平台,丰富幼儿的生活课程。
        三、实施策略


        (一)遇见“小班长”:构建有序班级生活
        1. 发现问题,小班长初显
        幼儿作为班级的成员,不仅表现为参与主题活动,进行游戏、午睡活动等,还表现在参与班级的一日生活的有序进行。对于许多的幼儿来说,对于班级存在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去帮助老师解决,但是没有自己身为成员归属的承担意识。
        
2.聚焦问题,小班长成现
        聚焦,即注意力集中于某处。围绕记录棒的问题,幼儿发现“记录棒”隐含的小班长工作任务,从而成为“记录小班长”,为班级的记录服务,小班长开始呈现。
3.跟进问题,工作坊成立
        对“记录棒”时间进行层层递进的跟踪观察,发现小班长并非唯一的,大家想要去做都是可以的,是所有班级一份子共同可以承担的,因此将班级设立为“小班长工作坊”,每一个幼儿为“小班长工作坊”的成员。
         
        (二)体验“小班长”:维护有序班级常规
1.计划小班长
        在一日生活中包含了点心、锻炼、入厕、活动、游戏、进餐等多个环节,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集合“小班长工作坊”的各位幼儿成员,就小班长的工作进行激烈的讨论。
2.实习小班长
        实习生小班长挂上班长挂牌,服务于班级及班级的成员。班级里积极能干、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打头阵,每天都能看到小班长们热火朝天的工作身影。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小班长挂牌容易坏?餐盘怎么放?图书摆放不整齐?……
3.正式小班长:
        从成员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在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单纯的完成任务到多种能力提升的转变。“寻找”、“实习”,进一步提升幼儿对值日生工作的服务意识,变成一名“正式小班长”。
        小班长们通过劳动服务他人,提高服务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被同伴表扬的同时,获得愉悦的心情和满满的自豪感。一天的值日生工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充分感受到师幼间的亲密、同伴间的友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评价“小班长”:创造积极班级氛围
        1. 画“坊”日记,绘画班长心声
        (1)自我讲述
        “画由心生,言为心声”。幼儿通过文字、符号、图画等前书写的方式将值日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在“故事小日记”上,在“小日记”中进行自我讲述。
        (2)同伴分享
        在记录的过程中对于当天值日的内容在脑海中进一步的重现、回忆,在餐前活动或者离园活动时,分享给其他幼儿,进行同伴讲述。巩固值日小班长所传达出来的教育理念,弘扬服务的价值观,从而铭记在心。
        2.谈“哇”时刻,聚焦班长精彩
        (1)小组交流
        教师重点捕捉“小班长”游戏活动中“哇”精彩的学习时刻,并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在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时进行小组分享,交流小班长的活动经验。
        (2)集体分享
        利用“谈话时间”组织全体幼儿进行交流,鼓励被拍摄的值日生幼儿进行经验分享,引导其他幼儿围绕值日精彩画面进行评价和学习,促进同伴互动的同时,传递服务与责任意识。
        3.行“导”之道,承接班长模式
        (1)言语引导
        “导师”象征着知识、智慧、能力。在幼儿自主选择与报名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情况选择榜样“小班长”,用语言提示小伙伴有关小班长的工作内容,学习值日生的运行方式及流程。
        

        (2)动作指导
        通过动作示范,帮助小伙伴习得小班长的具体工作技能,同时进行班级普及,促进全体幼儿的值日意识及值日方法,以点带面,以个体带动群体,促进班级值日的全面发展。
        四、实施成效
(一)幼儿层面
        1.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基于真实生活,变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学习,关注动手操作与反复练习,让手部小肌肉动作得到锻炼,变得灵活自如,发展了动作协调性,习得自我服务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
        2.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意识
        通过小班长工作,幼儿回归真实生活,在一次次的独立工作后,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很能干,独立感油然而生。其中整理小书柜的差异尤其明显。在整理行为习惯检查中,我班被评为整理小达人。可见,幼儿独立意识小班长的活动中被唤醒。
        案例:家长篇——“现在不用我操心啦!”
        哲哲早早地来园,他自己背着水壶,拿着吸汗巾,不用我提醒他。我给他拿都不肯的,哈哈,真的长大啦!。哲哲以前真的不一样啦,以前自己的事情最好我们做,现在都要自己做,做起来还真有样子。现在不用我操心,管他可轻松多啦!”
                                                                                  ——哲哲奶奶
        幼儿独立意识一旦确立,很多事情能够自己做,这一转变不仅让监护人变得轻松,更解放了幼儿自身,迸发出内在潜力,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
        3.建构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幼儿在做小班长工作时,需要与小伙伴进行互动,与合作。如一起分水果、一起分餐具、一起打扫等。在午餐整理的过程中,桌面按谁来擦,地面谁来扫,都需要幼儿共同协商,即使有纠纷,幼儿也能在“争吵”中寻求到合作办法,发展合作能力。
        (二)教师层面
1. 关注:集体教学→一日生活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通过本小班长工作坊的成立成功植入到教师内心,实现了观念转变,教师能真正结合幼儿的生活,理解了生活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价值和无限潜力,从原本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关注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关注幼儿的真实生活。
        2.角色:主体→配角
        教师不再是幼儿生活中主角,而是幼儿生活的配角。追随小班长工作坊的成立,幼儿已理解了为何要洗手、怎么洗手?为何要多喝水,什么时候喝水。倾听幼儿的想法,观察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的需要,让教师变得有底气。
        (三)园级层面
        1.逐显班级特色
        随着活动地进行,“小班长”课程逐渐成熟,成为了班级的重要一环,成为我园的办园特色。不仅有教师、幼儿的互动,也包含了家长的合作。体现了园本化课程中的创新与合作的新方式,给幼儿带来了切实的发展。
        2.渐成园所文化
        随着“小班长”课程的运用,使园所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随着“小班长”课程的初具规模及效应,我园“爱的世界、自主成长”的办园文化品牌也不断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日趋扩展。
          四、点滴反思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班本活动、园级活动中,我们每一位幼儿的自我责任意识得到成长。我们也对“小班长工作坊”实施,进行了相关思考:
1.小班长是一项生活活动课程,需要多方的协助,动员幼儿、教师、家长,利用一切生活资源,挖掘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助推幼儿的责任意识。
2.小班长课程在幼儿园已经开设了七年多时间,对于幼儿参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慢慢地变得敷衍了事,这需要在今后的开展中进行把关与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