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丽
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 362000
摘要: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下,围绕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展开讨论,以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理解政治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政治意识。基于热点引入、公众参与的教学设置,教师围绕政治理论知识,展开深入剖析,以便学生深入学习,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政治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程构建
引言: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丰富,学生学习起来较为繁杂。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活动型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有所得。在课堂上,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时政热点中,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深入剖析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课程教学,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活动性课堂的政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政治课程的授课下,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一、必要性分析
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不断进步的新时代下,文化也在激烈碰撞中不断融合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已经形成。高中是学生政治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必须注重政治教学的实效性。通过政治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下,学生在政治意识上得到较大提升,在活动教学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因此,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极具意义。
二、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
为了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必须设置生动形象的情景化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欢乐学习。在学生价值观培养的进程中,学校不能空喊口号而不落实行动,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实事求是,事理结合[1]。
例如,教师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通过构建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学习氛围,了解中国的国体、政体,以及二者的关系,并且充分了解国家机构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教师的生动授课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熟悉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感受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通过情景化教学,不仅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获,还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的养成。
(二)提升法治意识
情境化教学为教学课堂带来了许多乐趣,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也需要十分重视。
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所以,为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政治教学课堂具有生动趣味性,让学生乐在其中,学有所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理解力,有针对性地搜集素材,并在课堂上适度地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主动发言,围绕国家法治、社会发展展开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使命感。
(三)引入热点,科学看待
引入国际、时政热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拓宽视野。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学会理智、主动反思。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问题,教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案例、热点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使学生更能掌握理论知识[2]。
例如,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时政新闻,引出“文化复古热潮”,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促使学生养成科学、自主的精神品质。通过引入热点新闻,设置有效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入进行问题探究,养成科学看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公共参与
基于社会实践背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参与度以及学习状态。在“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某一小区的生活实际,围绕具体情形展开情景模拟,成立小组讨论研究,争取最大化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会公众参与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政治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活动参与的成就感与喜悦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充分提升自身参与度,锻炼个人能力,拓宽学习活动范围。在情境学习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完美诠释课程内容,让政治理论知识最大化地实现联系实际,建立与实际生活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核心素养下的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构建极具意义。在做好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时代发展潮流,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通过情境教学、引入热点、加强公共参与,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思维能力。因此,基于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下,学校积极开展政治活动型教学极具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莉.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J].高考,2020(36):51-52.
[2]李昭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3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