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渭北中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2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和实践探讨点出发,并结合当代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进行阐述说明。高中音乐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音乐鉴赏,不仅如此,高中音乐鉴赏的开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情操。但是由于高中音乐鉴赏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都过于随意,导致教师不能进行有效的备课,同时也不能高效的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由此就会出现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普遍较低。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推进,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容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可,由此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字】新课改;高中;音乐鉴赏;创新实践;深入探究
音乐鉴赏的课程与其他语文、数学学科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为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以及轻松性,并不像数学、语文学科语言具有探究性,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讲解知识点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不仅如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并不能简单的为学生讲解音乐鉴赏的知识,由此一来,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开展的优势
根据目前高中生发展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是社会的半个成员,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已经将培养综合型人才当成了主要的目标之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的缓解,帮助学生愉悦身心、调整情绪,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如此,音乐鉴赏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并对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由此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目前社会的发展目标来看,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德、智、体、美、劳,还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而音乐鉴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真实的感受,在速度、节拍等音乐各要素当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有所用。
二、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态度不正确
音乐在高中的教学中属于辅助课程,并不是主修。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考紧张环境的趋势下,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学习主科的内容,还有的学生认为通过音乐的学习考取一个艺术院校是一条上大学的捷径,因此,学生对待音乐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
(二)教育理念滞后,教学目标、目的不够明确
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还运用示范、讲授的方式,常常会忽略掉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略掉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再加上教育理念的滞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缺少引导以及科学性的学习态度。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教育目的不清晰的现象。
(三)教材选择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讲课以及学生学习都要依照教材,但是教材并不是唯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以及全面的推动,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教材的选择上还是教学的方式上都出现了教学单一的现象,同时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下滑。
三、新课改对高中音乐教学的要求
(一)教师要更清楚的了解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的学习可以通过体验、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同时还要注重基础乐理知识的讲授,感受音乐的魅力,突出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在资源的拓展以及开发利用当中,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使学生的审美感知以及艺术表现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音乐鉴赏的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创新意识。
(二)从不同层面了解高中音乐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的实践中,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对于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根据学习情况以及课标为指导,并且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多元化的教学背景下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新课改要求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措施
(一)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满足发展需求
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的了解音乐鉴赏学习的价值。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有应当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并且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需求。由此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音乐审美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我从一部以西北地区为题材的电影片段《美丽的大脚》入手,让学生通过电影片段从自然风貌、地理环境、语言特点以及电影中孩子们所唱的民歌特点来谈谈自己对西北地区的认识。在课程内容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以及教师范唱等形式,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自己感受陕北民歌的特点,比如欣赏或范唱歌曲《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等,认识陕北民歌相关歌手王向荣、王二妮等。在学生欣赏、了解西北民歌特点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歌唱展示,演唱他们所知道的民歌歌曲,并尝试让学生自行总结出民歌的特点。
由此,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相关的民歌内容《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并引导学生进行歌曲赏析:
教师:播放的两首歌曲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A:旋律都是高亢的。
学生B:第一首起伏大,第二首比较悠长。
教师:在歌词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B:可以更加通俗易懂。
教师:通过音乐欣赏,结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谈谈西北民歌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自主总结回答。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鉴赏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和分析音乐的特点,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二)强调沟通交流,开发创造潜能
在教学以及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进行分析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为了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开发创造性的潜能,就要体现出沟通交流的优势,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创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宗巴朗松》时,在鉴赏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到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囊玛”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关注多少民歌,充分的了解民族的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播放《宗巴朗松》,并进行交流:
教师:同学们对西藏了解多少?
学生A:西藏被称之为歌舞之乡。
学生B:藏族的传统舞蹈就是囊玛。
教师:那我们学习的《宗巴朗松》是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C:节奏上比较平稳、旋律优雅。
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藏族歌曲旋律的律动进行舞动,通过肢体表达出整首歌的情感,同时开展拓展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民族歌曲的搜集,并进行结果的交流,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合唱,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所学习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激发音乐素养的能力。
(三)通过对比教学,提升审美情趣
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融入对比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提升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并且体现出人本教育。比如说,在教学《爵士乐精粹》一课时,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爵士乐,讲解爵士乐发展之外,为学生播放两个电影片段让他们更直观的对比欣赏,并谈谈他们的感受,从而总结出爵士乐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
教师:在《海上钢琴师》中爵士乐鼻祖演奏的爵士乐和《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演奏的爵士乐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A:《海上钢琴师》中的爵士乐节奏规律性较强。
学生B:《绿皮书》中的爵士乐感觉更为自由、随意。
通过以上的对比欣赏和交流讨论,学生对奥尔良爵士乐、狄西兰爵士乐以及自由爵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爵士乐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在学生总结出爵士乐节奏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爵士乐节奏的音乐特点。由此通过对比与实践提升审美情趣,使得音乐鉴赏教学充满兴趣又高效,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开展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注重情感体验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高中生来说,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愉悦身心。并且能够让他们通过活动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丰富的民间器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锦鸡出山》、《滚核桃》进行赏析,并且通过对民族器乐的欣赏,感受其中的情绪,与此同时带领学生认识中国民族乐器。在欣赏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创编,让每个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从节奏、力度、速度、乐器音色等方面进行综合赏析。不仅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还可以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有效的推动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高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才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同时使学生深入的感受到音乐的真正魅力。作为音乐教师,更应当对学生的音乐成长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以及音乐实践,使学生成为音乐的感知者以及创造者,并且在音乐中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使音乐教学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谢小骞.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讨[J].北方音乐,2020(05):130+133.
[2]陈月环.试论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J].北方音乐,2019,39(2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