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慧娟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中心路小学 467000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课标中关于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有这样的表述,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着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可见,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形成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幼小,以形象思维为主,音乐理解能力有限,相关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还有所欠缺,欣赏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不能深入感知音乐,即便是有所感悟,也很难准确表达。在小学低段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听懂音乐,学会表达聆听感受,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色彩、线条以及图形谱等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线条色彩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个体对于音乐的感知也不尽相同。对于小学生来说,聆听音乐时教师过多的讲解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想象,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反之,由于受到知识结构、音乐基本技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学生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自己感受到的音乐情绪,仅靠自己的联想与类比无法深入理解音乐。运用线条色彩能够使音乐具象化,代替语言使学生更直观的感知音乐,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不同的线条能够表现音乐的不同力度、旋律,不同的色彩能够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如粗线条可以表现乐曲力度的强,细线条可以表现乐曲力度的弱,红色适合表现激昂热烈的音乐,蓝色适合表现平缓舒适的音乐等等。
如二年级欣赏曲《跳圆舞曲的小猫》,在教学时为使学生理解其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可让学生边听边用画线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聆听感受,A部分主题旋律抒情优美,很多学生用缓和的波浪线表示,B部分活泼欢快,多数学生用大小不一的圆圈来表示,不同的线条不仅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乐曲的三个段落,更形象地表达出音乐不同段落的情绪变化,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语言讲解,整首乐曲ABA的结构自然清晰明了。
著名作曲家柏辽兹在其著作《乐器法》中说: “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欣赏教学时,当学生听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或一首音乐作品的不同部分,都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将抽象的、不可捕捉的音符、流动的旋律以色彩直观地呈现,比起语言的描述更能表达出感知到的音乐情绪。如在欣赏《三个和尚》时,教师把乐曲主题旋律与表现救火场面的音乐进行对比聆听,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是表现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学生大都用蓝色黄色等表现,第二段音乐重而且快、情绪紧张激烈,表现的是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学生用红色或黑色来表现,颜色的对比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感知到音乐的不同情绪,接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力度、速度等要素的变化,从而了解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听懂音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运用图形谱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图形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辅助教学工具,是将复杂的音乐简化成为有音响特征的图形符号,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发展音乐理解力。图形谱的运用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深化音乐体验。常用的图形谱有很多,低年级可运用色块图谱、符号图谱,通过色彩变化、符号排列,感知音乐不同情绪。如《单簧管波尔卡》图谱中表现反复旋律的旋转的花朵和表现轻柔旋律的飘动的树枝,《狮王进行曲》图谱中表现狮王出场的由小至大的脚印和表现吼声的弧形锯齿,这些符号对学生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再如欣赏《三只小猪》时,通过巧妙设计图形谱,让学生感知到小猪的叫声出现在弱拍上的特殊音乐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通过卡通小猪形象感受音乐,并用游戏的方式表现音乐。
总之,在小学低段欣赏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用线条、色彩以及图形谱等多种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有效提高音乐想象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以及音乐表达能力。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JCJYC20140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