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云南省富源县教育体育局 655500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的组织管理是信息技术教师比较伤神的问题,信息技术课堂中,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保持课堂纪律以了解所有教授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和观看视频提升自己动手制作或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说新的管理体系要建成线上和线下的综合性管理制度,方可使所有学生的管理水平和学习效果提升。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措施
引言
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所以每一位初中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摈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避免出现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过教改洗礼有所改观,但课堂上的高耗低效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激情,还会降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此外,因初中信息技术未被纳入中考科目,所以会出现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都不重视此课程,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投入教育与学习活动之中,教师极易忽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不重视巩固复习课堂知识,因此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迫在眉睫。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课堂管理现状
(一)课堂纪律涣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一门课,学生上课的热情高,但学习态度不一致。他们经常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上课,甚至还会偷偷打游戏或听音乐、学生之间相互讲话、走动等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小学阶段对该学科的遗忘导致学生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够,操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使的初中阶段教师授课难度加大,加之现在每个班级一星期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巩固性差。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只需几分钟就能够迅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时常会“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吃不到”,会认为教师上课的进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甚至有个别的学生还需要教师单独指导,处于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转而可能会去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做一些其他无关教学的事。
(二)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不得低于课时的70%,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还需要把握好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教授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经常会出现教师费力讲解,但学生一知半解的现象。不同理论知识应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但部分教师的讲解方法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状态,这样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理解,但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此外,部分教师在操作教学方面也存在教法单一的问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操作性,但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此方法没有任何新意,若长期面对此方法进行学习,不仅课堂注意力会降低,同时还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措施
(一)升级管理方法
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课环境。首先,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软硬件的更新维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机器的作用,为教学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上课前及时维护计算机,确保机器能正常稳定地运行,可以安装一些还原软件,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如果确实因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上机,可以采用轮流上机的方法,在机房内安装电子教学软件,以方便给学生授课,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操作,使之更容易掌握。
机房上课难于教室上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健全机房制度。制定详细的机房上课制度,专门抽时间给学生进行解读并加以强调。如规定:上课前和下课后学生应做哪些事;机器出现故障应如何处理;上机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上下课时队列的规范化等等,并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严格按此规章制度执行,避免制度成为摆设,造成机房上课混乱的,局面。二是班长检查制度。上课前给学生定好机位,大多数是两个学生一台机器,极个别的是一个学生一台机器,机器出现问题或者机器附近有卫生问题,可以直接找到是哪个学生。这个检查任务由班长完成,在每次上课前及下课后进行卫生检查,如有问题及时落实到相关学生,进行处理,避免以后再次发生。努力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的偏见,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在现今社会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二)巧用信息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信息情境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在教学《走进图片世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图片在信息传递中的功能与作用,并掌握获取图片的两种途径,理解图片常用的格式及不同图片格式的特点。笔者会引入多样化的图片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熟悉且有趣的图片信息,为学生带来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
首先,在讲解图片的作用与特点时,笔者会运用课件展示一组现代化的图片和一组古代、近代的图片,并在创设情境的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图片在信息传递中起着什么作用,现代图片和古近代图片的区别在哪里,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差异?”等问题;其次,笔者以此为导入,讲解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图片的获取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从丰富的图片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还能够在思考中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
(三)管理体系构造
管理体系的构造阶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进度,在课堂的学习阶段,不可单纯通过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具备知识,还是要建成综合性管理体系,让学生把新型知识和已经了解的知识融合。另外,课堂纪律必须要求所有学生遵守,学生不可通过参与游戏、观看视频等方法消耗课堂时间。教师需要扩充授课内容和提高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关注。比如,讲解知识阶段,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融合,通过该方法让建成的管理系统能够被学生广泛接受。
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任瑞升.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20(3).
[2]刘雯.贫困地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宁夏大学,2018.
[3]张帅.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