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美芳
福州城门中学 350018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将信息技术与道德法治教学合理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以更多的视角和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这一学科,实现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关键。教师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可以应用创新方式让学生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程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阐述,旨在为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提供些许建议与思路。
一、引进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对照教材进行讲授,将难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仅教学素材十分有限,教学氛围也显单一枯燥无味。在新课程的标准之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引进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科技化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作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向学生引进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的“快手”这一视频软件,同时应用手机与学生一同拍摄快手短视频。经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进行视频,剪辑以后发布到软件之中,并经由多媒体技术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播放。共同讨论其他人为视频的点赞与评论,促使同学们可以切身完善地体悟互联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紧密的距离,了解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便捷。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一些关于互联网诈骗、互联网赌博等一些真实的案例,促使学生清楚而明确地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实现学生认识到我们日常就生活在网络环境之中,必须牢固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辨别能力,遵守互联网应用规则,正确应用互联网,从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正确运用健康绿色的互联网世界。通过引进信息技术手段,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完善,学生的接受度也更高,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改革发展进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在持续不断改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引入与使用,更有利于凸显学生在课堂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思想,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程度。并且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教师板书的时间,促使课堂教学高效高质。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师长情谊》这一课程时,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十分关键,主要是让学生在这一时期更加有效地理解在与朋友、教师、家长的相互互动进程中怎样合理发展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之中怎样关爱长辈、保护幼儿,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大屏幕与音频播放器等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萱草花》等歌曲,让学生进行歌曲的倾听,随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对唱,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控印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功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让学生更热情地积极探索、不断钻研未知知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功效,提升学生自主能力
将信息技术合理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提升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课件内容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内容的思考,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应的知识答案,而不是让学生一直在被动接收知识。经由让学生自主探究答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互助等形式进行探索,发散学生思维。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这一课程时,要明确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合理看待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规则。在教学活动进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播放关于生命与环保的公益广告,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规则。就是从学生自己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情开始,之后环绕课本内容展示实际案例,引领学生重视身边的规则,如学校的校规、交通路上的红绿灯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来收集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表述自身看法与意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顺应生活规律,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能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法,丰富教学课堂,提升学生自主能力,推进课堂成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01):110+112.
[2]徐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14):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