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雷鸣东
[导读]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雷鸣东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中学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数学学习的经历,给学生留下来的仅仅是知识吗?数学课堂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笔者带着这几个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堂活动反思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最终培养目标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提升素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基于对以上的认识和思考,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的情境,提出学习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问题,构成本节课教学主线,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辨等方式,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把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潜移默化的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始终.
        二、“问题驱动型”课堂模式设计
       
        三、“问题驱动型”教学实施
        1、教学目标的内容要突出核心素养
        结合特定教学目标,思考相应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生长点;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可实现性,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
        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与斜二测画法》时,可结合生活实例引如:
        问题1:太阳照射窗户时,观察窗户在地板上留下的影子.思考影子中线有怎样的关系,角有怎样的变化?
        问题2:观察教室中饮水机的水桶的上底面,马路上垃圾桶的盖子,你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
        问题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通过学生对生活实例的思考与思辨,内心深处困惑与渴望,为学习斜二测画法和直观图的理解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把生活与数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思考.
        2、创设合适教学情境
        抓住数学的本质,围绕数学中重要的、本质的概念、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
        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结合情境:细胞数与分裂次数的关系()、臭氧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学习了正整数指数函数,为指数函数的学习积累了初步经验.那么对臭氧含量与时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可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当时间是半年或15年零3个月时,臭氧含量该怎么计算呢?
        问题2:半年怎么表示,15年零3个月又该怎么表示呢?
        问题3:此时指数的取值与正整数指数函数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变化?
        提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指数不仅仅可以取正整数,还可以取其他值,新问题怎么来解决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与追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会数学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回归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3、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把“问题串”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线. 在每一个问题后,写出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阐明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预设师生活动,以及这一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如从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分别记为,求使为整数的概率(《数学必修第二册》人教版).可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一次随机试验?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次随机试验的认识。
        问题2:通过什么方式表达随机试验所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
        设计意图:数学符号的应用与表达。
        问题3:依据问题2,你认为该随机试验是什么概率模型?
        设计意图:模型分析,回归数学本质。
        问题4:随机事件“为整数”的等价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随机试验结果与随机事件的关系分析。
        在概率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断反复应用上面的4个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随机现象,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从概率的观点看待生活,认识生活。
    4、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对象的研究过程和获得过程,从现实或数学事实出发,让学生经历归纳、概括事物本质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数学地认识问题.
        如在函数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打靶试验或其他活动,记录打靶次数与打靶结果(环)并分析打靶次数与打靶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表格进一步认识打靶次数与打靶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归纳抽象概况出函数的概念,认识函数符号含义及其本质.
        又如在弧度制的引入教学中,角度制为60进制,角度的运算与表达和我们日常所用的10进制带来不便。如何将二者进行换算,就是一个难点。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演示在同心圆中,通过弧长、半径的计算,引导学生思考相同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思考二者转换的途径。进而将弧度制定义为“在单位圆中,长度为1的弧所对圆心角为1弧度角”(北师大版必修1)。这样一来学生对弧度制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找到了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关系。
        我们发现:重视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思考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欲望。
        教学是丰富而美好的过程,只要我们立意学生,不断认识学生,反思教学,探寻教育与教学的规律性,教学的魅力和艺术也就绽放于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史宁中,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建跃.《中学数学核心内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总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章建跃.理解数学 理解学生 理解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2010(12):3-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