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学习自律力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莫丽燕
[导读] 小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学习自律力,能够更主动地进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莫丽燕
        佛山市顺德区南沙小学   
        摘  要  小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学习自律力,能够更主动地进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和老师密切联系,达成培养共识,为孩子订立规矩,并能以身作则,并注重训练他们的专注力,教会时间管理,使孩子们做到更自律,进而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孩子不仅学得更轻松,而且他们的未来也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关键词  家校共育  学习自律力  规则  专注力  时间管理
        新冠疫情,最长寒假,线上教学,学校纪律和教师面对面的管控的凭空消失,让父母与家长同时感受到孩子们学习自律力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孩子学习自律力的迫切性。对于学习,没有主动学习精神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于孩子而言是最可怕的学习障碍。
        一、家校联系,建立共识
        教育要到取得好的效果,家庭与学校必须形成共同理念、力向一处使、共同营造统一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自律力也是如此。上网课让老师和大部分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学习自律力有待加强的事实,都会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自律力。老师先通过以致家长一封信、开展主题家长培训等,与家长们达成一起开展培养、训练,以提高孩子们学习自侓能力的共同意愿;接着利用微信家长群推送主题推文,给予家长更多的培训方法;然后组织经验交流分享等,提升培养技巧,提高培养效果。
        二、订立规则,以身作则
        订立规则是为孩子建立秩序,让他们清晰地知道标准和边界,帮助孩子建立一个价值系统。通过孩子自己执行规则,且有家长和老师的以身作则,孩子不仅渐渐明白对错,学会凡事三思而后行,还能很好地培养自律力。
        (一)孩子在家,立好家规
        立规矩,实际上就是行为规范的原则,立家规,就是为家里每个成员定的,要遵守尊重平等的原则,让孩子觉得公平。由此立家规时,要和孩子坐下来,一家人共同商量:在哪些方面制定规矩,具体应该达到什么要求。让孩子参与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促使孩子形成正确思维的过程,形成了正确思维,实施时孩子只需要加深印象,便于实施。实施家规时,同时让孩子对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监督,除了让他觉得公平,也容易培养成坚持不懈的信心。
        (二)孩子在校,订好班规
        制订班规与制订家规一样要注重平等与尊重,让孩子们加入到班规的制订过程,让他们一起思考如何更好实施班规,从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与规则意识。制订时班规时,对于学习习惯方面的规定要更细化,如:将“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细化成”响上课预备铃前,把下一节课的相关书本、练习本、笔记本、笔和学具摆放到桌子的左上角“;将“上课时,认真听课”细化成“听课时,认真听讲,将重点做好笔记,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将“作业按时上交”细化成“早上到教室后,马上将作业本上交到组长处,组长整理好,在上第一节课前交给老师”。
        (三)齐守规则,养成自律
        自律属于内心信念范畴,培养孩子的学习自律力不是单凭孩子的决心或他人几次谈话和鼓励就可形成,它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作为自律行为的主体,孩子的意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小学生处于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哪怕有可行的家规和班规,单凭他们自己也不易完成这一过程。

作为家长和老师,除了做到督促、鼓励,更要做好以身作则,齐守规则,帮助孩子养成学习自律力。
        如果想孩子成为自律的孩子,家长就要成为自律的家长。家长在实施家规时做出表率,以身践行,孩子必然也会受到更大的鼓舞,坚持并形成自律。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哪怕是一个大人刚开始的时候要做到早起都不容易,为了让孩子早起,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果家长的自律计划中有“早起”这一项,叫起孩子后一同根据自己负责的事情做上学、上班的准备,坚持下来,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会早起并形成习惯。要想孩子做事有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家长就要在日常的家务安排、家庭活动、日常开支等向孩子呈现这个过程,甚至让孩子参与,在过程中孩子可以从家人的身上学习到,同时也会迁移到学习当中。在他们学习时也会有计划,并想法完成。
        如果想孩子成为自律的孩子,老师也要是自律的老师。老师和孩子们一样是一个班集体的一员,同样要和孩子们一起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起到以身作则,身先示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一定要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并上交作业,教师也做到当天作业当天改,及时发回给学生;要求学生不随地丢垃圾,教师就要自己不乱扔,而且见到垃圾带头捡起等等。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自律性会在教师的自律的不断影响下逐步形成并增强。
    三、关注专项,培养自律
        (一)专注力培训
        孩子能够在不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下,自己一个人专注地完成学习就是学习自律。孩子在很小时候都能长时间专注地玩一块石头甚至是一张纸巾,这不就说明他们是具备专注力的。然而,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专注力不升反降,做事磨磨蹭蹭就不用说了,连看绘本、故事书都是东张西望,无法安定下来。小孩的专注力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娱乐的多样化,破坏了孩子专注力;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国家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富裕起来后家长舍得对孩子的投入,大部分家长会毫不犹豫地给孩子买很多的玩具和书,往往小孩一个玩具还没会玩,就会有新的玩具把注意力吸引走,一本书还没读几页,便收到更多的新的书籍,专注力由此不断消弥。作为家长,无法直接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可以通过营造家庭内部环境,保持甚至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孩子专注观察或玩耍时,不打断;在家庭里营造专注学习的氛围,家长尽可能地做到与孩子一起看书,或者孩子学习时,安静做不影响他们学习的其它事务;可与孩子做约定作在约定时间之内只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其他的事情等30分钟之后再去做;对于孩子玩具与书的购买有计划,让他们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只玩一个玩具,只读一本书,深入地了解玩具,读懂书。
        (二)学会时间管理
自律的反面就是拖延,爱拖延的人归根究底就是对时间缺乏管理,这样的人会不知觉地推迟本应完成的事情,做事时拖拖拉拉,直到最后一刻匆匆赶做任务。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养成高效地管理时间、利用时间的好习惯。家长要先教孩子遵循计划进行学习和做事,做事前制订时间安排表。在培养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感受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要做的事情后,剩余时间他们可以自由支配做自己喜爱的事。像周末,很多小孩都会出现在周日才“赶作业”的现象。如果刚开学的第一个周末开始,家长询问他们关于周末学习时间的安排,让他有自己去管理时间的意识,如果安排是合理,家长只要适当地提醒,如果安排不合理,家长提出建议,孩子做出调整再执行。慢慢地,由此及彼,孩子厘清自己要做事情的轻重缓急,对所要做的各项合理安排时间,就能较好地安排自己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好相关任务,还能为日后要做的事提前做准备。在学校,老师也与家长一样,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一天在校学习时间,作业不迟交,有问题及时问,自觉学习,高效完成学习目标。
关于提升孩子的学习自律力,家庭与学校目标一致,并为此定规则、付诸于行动,孩子们更容易成为自律的人,为他本人留出学习和提升的时间,活出开挂人生。
参考文献:
【1】 朱凌.《自律的孩子更成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32-38
【2】卫东宁.《浅谈青少年自律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总47期):23-24
【3】胡朝润.《如何培养学生自律能力》[J].《学习与科普》,?2019(19期):44-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