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
重庆市璧山区健龙小学 406720
一、学校概况
重庆市璧山区健龙小学是2017年8月由原健龙小学和原龙江小学合并而成,现有13个教学班,仅300多名学生,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是在莲品质基础上提炼的“洁雅”主题文化;办学理念是“以德立校,和谐发展”。虽然我校与品牌名校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也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并一直向着品牌学校的目标奋进。
二、对学校品牌的理解
学校品牌是指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凝聚的,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办学水平、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的一种文化标识。
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说过,一所好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品味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学校品牌实际就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其亮点就在一个“特”字,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也就是说学校在办学方面要有先进的理念,独特的思路,自己的举措。要想真正成为一所特色学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学校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师生的发展,师生发展的基石是课堂,课堂的升华又需要课程来推动,因此,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创建学校品牌的核心要素之一。
三、对课程的理解
(一)课程的含义
狭义的课程仅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所有的教学活动。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可以用四个词语来表述:
1.课程是生活。“生活即课程”“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课程的源泉,课程是生活的呈现,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愉快体验。
2.课程是机会。学校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其实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机会,学校给学生的课程越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发展的机会也更多。
3.课程是礼物。能让学生快乐且有意义的课程,就是学校馈赠给学生的一份礼物,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幸福。
4.课程是共同体。是师生、家长、社会在共同建设、共同体验、共同学习中获得的共同成长。
(二)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实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细化。
2.课程是一个学校落实育人目标的出发点,是助推学校发展,打造学校品牌的生命线。
3.课程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的根本途径。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目标
我校遵循人本性和发展性原则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了“洁雅”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是“洁雅树人,让每位孩子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让每朵‘莲花’精彩绽放”。其含义就是立德树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人。具体要求是让每位学生都有一身好体魄,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生好习惯,一流好品格。
(二)课程内容
“洁雅”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体现了课程校本化。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梳理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落实到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国家课程外我校还开设了“莲韵诵读”、“洁雅教育”、“雅行五礼”、“粘贴画”等校本课程。
2.拓展性课程体现了课程个性化。根据师生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开设了趣味阅读、趣味数学、科技创作、厨艺、种植、象棋、书法、绘画、粘贴画、篮球、田径、演讲、合唱、竖笛等18个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分别用一节课的时间以走班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活动性课程体现了活动课程化。就是把平常开展的一些教学活动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我校主要开设了“莲品质”活动课程;节日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三类。
“莲品质”活动课程:我们梳理了莲的朴实、善良、诚信、正直、进取、坚韧、豁达、感恩、奉献等九种品质,每学月选择一种品质作为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节日活动课程:包括传统节日活动课程、纪念日活动课程、校园节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消防、地震、疫情防控等演练课程,家庭、社区服务服务课程和研学旅行课程。
(三)课程实施
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的角色也悄然转变。我校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方面进行改变,让课程更好地实施。
1.改变教师
教师不仅是单向地教给学生知识,更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我们在区内外专家、名师的指导下认真开展校本研修,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改变学生
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来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质疑、协作、分享、总结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改变课堂
我校以区教委的“生长课堂”建设为抓手,以“学、教、练”基本范式为指导,构建了“雅致”课堂模式。也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每堂课充实有意义、真实有生长、扎实有效率。
(四)课程评价
我校评价体系分为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三部分。
课程评价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效果的评价。
教师评价就是根据我校“雅致”课堂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力、动力、魅力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力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素养;动力评价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魅力评价关注学生道德品行的修养。具体通过“班级流动红旗”“星光墙小明星”“莲子挣卡活动”“学生评价量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五)课程展望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改进提升。
1.完善课程体系,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
2.提高课程质量,让课程更满足学生需要
3.丰富评价方式,让评价更促进学生发展
五、农村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困难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农村小学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为三个 “薄弱”:
1.教师、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薄弱。农村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绝大多数家长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还固守着唯分数的应试教育传统观念,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不强。
2.持续深入课程改革的能力薄弱。农村学校师资配置不够合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们教研和课改的能力普遍不足,无法持续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
3.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薄弱。农村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无法充分满足课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