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察——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部分生物试题为例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李婷婷
[导读] 目标升华至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李婷婷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一中  646000
        摘要:目标升华至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我们一方面要关注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选拔性考试即高考如何落实和实现核心素养的考察。对于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一大挑战,而核心素养则是他们挑战高考的必备素质。帮助他们如何在高考中获得成功,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也象征着社会对新时代下青年人的必然要求,高考作为一个当下具有极高社会认可度的选拔性考试,也肩负着替社会考核未来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考真题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规律对于中学课堂教学以及日常考试命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考  课堂教学
一、直面真题
例1(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III第31题)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
(2) 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 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以及第5章生态系统极其稳定性的相关内容。题干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近年来水华现象广泛的存在于我国淡水资源中,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引发水华。这里考察了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当代中学生是地球未来的主人,应具备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问题一考察了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之稳态与平衡观,生物圈是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被影响,生物圈都将失去平衡。这里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水华形成的原因及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问题二要求画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这里考察了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之物质与能量观,也考察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能够用图文正确的表达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问题三引入新的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这里考察了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群落各个成员的关系,并能够正确判断它们的种间关系。
        吴成军指出,高考试题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越真实,越能反应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因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可知,试题都注重从实事中挖掘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III第6题和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II第1题,都考察了新冠肺炎病毒背景下的相关生物知识。以此为背景进行考察,真正实现了情境的“真实”。
例2(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I第30题)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栽培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                                     。
        (2)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          
                                                                    。
(3)农业生产常采用间作(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农田上间隔种植两种作物)的方法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现有4种作物,在正常条件下生长能达到的株高和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见下表。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考虑,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         ,选择这两种作物的理由是                                                            。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仍然创设了问题情境,交代本题是跟农业生产过程采取措施增加产量有关。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要。农业问题也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关注的方向,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在实际生活中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在解决农业生产生活的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正是新课标对当代中学生的学习要求。问题1提问除草并进行松土的作用,这里考察了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方面,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对问题背后的原理进行深度的剖析和解释。也可以进一步延伸到社会责任方面,利用学科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意义所在。让学习给学生带来自豪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问题2提出浇水的意义,这里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考察了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能力,对所给出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释、分析和综合,才能得出最完善的解释。问题3给出了一个图表,根据图表分析哪两种作物最适合间作。本小题题干给出的信息量较大,文字多,还包括了一个图表,这里就考察了学生能否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关键点,实际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处理综合所给出的问题的能力。
        分析下来发现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布较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当下的知识面上,应当多举一反三。张桂堂等老师提出,像这样的开放性试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形式[2]。
二、正确看待考试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四个方面,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核心素养来评价教学成果,但是我们都应该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它。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人,让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凭借所学生存甚至为社会作贡献,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而高考只是为了检测这一目标达成效果的一种手段。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将学科核心素养分层次划分,让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都能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层次的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疲惫地度过生物课堂。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生物课堂而言,“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核心素养”,但愿每一堂生动有趣的生物课,都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花浇灌一点希望。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
[2]张桂堂,朱瑛,徐小芹.核心素养下开放性试题初探 [J].中学生物学.,20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