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价值引领,促核心素养——以《感受生命的意义》为例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李园园
[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李园园
        北京师范大学台州实验学校,318020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是促进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当前,法治教学中存在情境脱离生活,学生思辨不足,教师价值取向不明等问题。对此,法治教师应做到创设问题情境,了解学生真实认知;设置思维台阶,突破学生思维障碍;有理想信念,进行主流价值引导。


关键词:法治教学;价值引领;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全都涉及到价值引领。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以科学精神为媒介,进行价值引领,在不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中,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德修身,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觉醒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进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价值引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引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以致于教师空有一颗引领的真心,学生却只有一双边听边忘的耳。有些学生或许知道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却并没有内化于心,更无所谓外化于行。这显然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悖。本文以《感受生命的意义》为例,针对问题,研究对策,期冀更好地进行价值引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生搬硬套——身陷“价值引领”的囹圄
        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直面现实,多角度论证,充分发掘学生的所思所想,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而有些教师在材料选取中,会选择一些看似精彩但其实脱离学生生活的案例。如此,即便学生最终也能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却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的认可,甚至会生出一种与我有什么关系的感触。在价值引领的过程中,也有些教师侧重于显性引导,为了引领而引领。讲授者希望学生能认可某种结论,就不停地灌输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有没有思辨过程不重要,学生接不接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听”到了这样一种观点。学生的内部动力系统打不开,意识没有唤醒,价值引领也就走不远。也有些教师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或其他原因,自己的价值观有所偏颇,价值引领也就南辕北辙。
二、深挖体认——填补“价值引领”的空洞
         1.创设问题情境,探明学生的真实认知
        价值引领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层面,而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层面去建构价值。  
增强学生体认、体验,是价值引领的核心环节。所谓“体认”,就是为学生创造道德体验、道德领悟、道德成长的机会和平台,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道德由内而外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学生有了率真的情感体验时,他们绚丽的心灵之花才能绽放。而拥有情感体验的前提,是让他们参与进来,就身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
        在讲授《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时,笔者做了充分的课前策划,希望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温度。笔者请学生周末投入社会实践,采访3位生命中重要的人——人为什么要活着。通过活动,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采访体验,也对不同人活着的不同目的有所了解。教师从学生的采访中,提炼了三种观点,由学生进行探究。
        课例第一环节:
(1)七(某班)某生:人应该趁着年轻,想吃就吃,能玩就玩,生活快快乐乐。
(2)26岁医学院研究生:多学点技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别人减轻病痛,生命无价,患者健康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与慰藉。
(3)52岁军人:军队强则国家强,军人必须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去探索和消灭一切侵略者。以最大的勇气和决心,去捍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
问题1:你觉得哪种人生是值得的?为什么?
        课前调查显示,班级里有1/3左右的学生不知道是出于本意还是开玩笑,都是第一种观点。当课堂上呈现出这三种观点时,学生很兴奋,参与的热情很高。很快,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二第三种人生是值得的,第一种人生是否值得存在争议。这些观点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此,他们的参与性很强。
        生1:第二三种人生值得,因为为了他人。第一种人生不值得,因为只知道吃喝玩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生2:认为第二三种人生值得,(并未陈述原因,似乎是默认的。)并且觉得吃喝玩也挺好的,为什么没有意思。
        生3:一个人不去挣钱,不去拼搏,只知道吃喝,这样的人生太不值得了。                                                                                                                                                                                                                                               
2.设置思维台阶,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通过上一个环节,笔者了解到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捕捉到了学生的矛盾点。学生的矛盾点是课堂宝贵的财富。基于此,笔者设置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想,以此突破他们的思维障碍。
课例第二环节:
        问题1:你觉得哪种人生是值得的?为什么?
        问题2:如果是靠自己挣的钱财去吃,去玩,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值得的?
        问题3:去吃,去玩,能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4:我觉得靠自己的能力去吃,去玩,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样看,这样的人生是值得的。
        生5:去吃有可能变成美食家,去玩有可能变成旅游博主。自己喜欢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是值得的。
        教师趁机抛出问题4: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就是值得的吗?并提示学生结合2、3两个问题回答。
        生6:值不值得有一个前提,靠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值得的。靠别人,不管拥有怎样的生活,都不算值得的。
        最终得出结论,能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是判断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其实存在以下几个矛盾点:1.吃、玩是不是一定是浪费生命。2.靠自己吃、玩和啃老的吃、玩是否性质相同。针对学生思维的漏洞,教师对问题进行层层推进,基于学生的生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冲击,并且因为冲击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有所思,有所辨,进一步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障碍——为自己而活是值得的。
3.通过比较引导,形成完整的价值认知  
   为了吃、玩活着是值得的,但是仅仅为了吃、玩活着又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你愿不愿意只是自己吃、自己玩呢?这些,其实是上一个环节的遗留问题,也为引出接下来的问题做了铺垫。    
课例第三环节:
        师:刚刚大家认可了活出自己的价值是值得的。但是为什么大家第一直觉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人生是值得的呢?
        生7只是浅层的提到因为涉及到了别人,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
        师:单纯为了自己吃、玩和作为美食博主吃、玩,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
        生8:第二种。因为这样既能赚钱又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生9:第一种。这样的人生没有负担。但是又会担心钱从哪里来。
        生10:第二种。实现自己的价值后,还是想得到别人认可的。做博主起码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别人的认可。
        师:其实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结论:人可以只为自己活着,但是这样的人生有时候未免觉得有些无聊。身为社会人,我们可以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尽量兼顾天下,为他人、为社会而奉献一份力量。那样的人生也是值得的。
        三种人生都是值得的,但是为什么为自己活是值得的,为什么为别人为社会活也是值得的。通过比较鉴别,学生可以触动内心对规则的需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拥有更宽广的胸怀,更完整的价值认知。     
         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紧跟时政,紧随学术前沿,时刻谨记应培养怎样的人。德,不仅仅是德性伦理上的真善美,还是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国家重器。青少年个人的价值选择应该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关联。立足学生生活,追随时代潮流,增强思辨能力,加强价值引领,培养核心素养,奏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强音!
        
参考文献:    
[1]闫旭蕾.身体之维看德育[J].人民教育.2017(20):43-48
[2]闫闯:《基于课程价值视角的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转化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年10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