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古诗文项目式学习中的运用初探——以“《诗经》群文诵读表演”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袁伟
[导读] 项目式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任务群实施方式之一,其在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方面优势明显。

        袁伟
        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广东 惠州 516100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任务群实施方式之一,其在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方面优势明显。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方式相比从前更灵活,这为项目式学习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在古诗文项目式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于整合学习资源、调控学习过程、制作学习成果、优化评价方式大有裨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文教学;项目式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8.]项目式学习(PBL)是以美国杜威“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的过程性、实践性,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将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引入古诗文学习,旨在解决学生对古诗文兴趣不高,教师教授古诗文模式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 在古诗文项目式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推动项目学习有序、高效开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古诗文的意蕴,进行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实现文化的传承。《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必须“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6.],所以,孤立的单篇课文不足以承载整个学习项目,教师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搜集、整理、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作用巨大。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站、论坛、微课、MOOC、网络学习APP等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源的来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整合相关资源,设计合理的学习项目。例如,在教授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诗经>两首》时,笔者设计了“《诗经》群文诵读表演”项目,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以下学习内容:课文《静女》《氓》,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关雎》《蒹葭》《桃夭》《月出》《硕人》《关雎》,《静女》和《氓》的朗诵音频,诗经《木瓜》的朗诵表演视频,有关朗诵技巧和诗经研究的文章,网站“中国诗经学会”等。
以上内容包括了文字、音频、视频、网站推送等,形式多样,质量有保证,充分发掘了互联网集成性、立体化的信息资源。教师需要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整合这些资源并通过课堂或网络向学习小组发布,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搜索、整合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实现项目的个性化实施。
二、运用信息技术,调控学习过程
        项目式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顶层任务的指引下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完成多个分解任务,最终实现目标,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完善能力。这个过程除了课堂的指导交流,更多的是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探究,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调控。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交融的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诗经》群文诵读表演”项目实施的过程如下:教师通过多媒体和班级学习微信群同步发布学习项目和资源包,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明确项目最终的任务是完成《诗经》群文诵读表演。

实施过程分解为以下阶段性任务:一,借助互联网和教师提供的资料,阅读、理解课文和选文,鉴赏其中一首,完成鉴赏文章并发送到班级学习群;小组成员互相阅读各自的作品,评出小组优秀作业;二,品味老师提供的《诗经》朗诵音频、视频,阅读有关朗诵技巧的文章,揣摩朗诵的技巧,形成总结小文章发布到班级学习群;三,在课文和选文中挑选3-4首诗歌作为群文诵读的素材,小组成员协作设计表演形式并排练打磨,在班级汇报表演。
        上述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通过互联网上发布、更新信息,实现人机交互,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随时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并根据进度提供新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线探讨,为课堂讨论提供基础;可以完成阶段性任务之后随时提交作业和浏览其他同学的作业,在对比中寻找差距,催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成果
        项目式学习是在顶层的上位的问题指挥下进行的,最终要完成项目任务,形成学习成果。黄明燕等在《项目学习研究综述》中提出:“项目学习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来促进能力的提高,完成的标志是产品的产出。”[ 黄明燕,赵建华. 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4(2):91. ]信息技术在形成成果方面也大有作用。
         信息技术是多样化的,其在文字编辑、图片处理、视频、声音剪辑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形成多种学习成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是文档、PPT、动态相册、短视频,甚至是运用VR技术的动画、运用网络技术作曲和电子歌姬演唱合成古诗文演唱曲目等等,不一而足。
“《诗经》群文诵读表演”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学生的表演作品。阶段性成果包括《诗经》鉴赏文章和诵读技巧总结。除阶段性成果通过线上交作业之外,最终的表演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需要在灯光、布景、配乐、化妆、道具、服装等各个方面考虑准备周全,其中配乐、布景就需要用到信息技术。由于诵读表演的内容包括几首《诗经》,制作者须选择与诗歌意境匹配的音乐、图片,其中涉及关于音乐和图片的数字处理,以便背景和音乐为表演增添光彩。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评价方式
         传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侧重于考试、作业检查等单一的方法,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新课标》指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44.]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体验性、动态性的,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除了测验和作业,学生在线上线下的表现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而信息技术贯穿了评价过程的始终。
         在“《诗经》群文诵读表演”项目中,首先,我们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制作了“诗歌赏析文章评价量表”和“朗诵表演评分标准”,针对小组协作学习进度制作了小组学习问卷调查表。通过线上线下发布评价标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小组合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其次,在诵读表演的展示交流环节,每个小组轮流展示本小组的作品,展示的过程就是评价生成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展示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对本组的准备情况、舞台发挥、表现水平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再通过和别的小组的比较、老师和同学的点评获得更为生动丰富的评价。最后,学生在现场表演完成之后要进行项目总结和作品发表。项目总结包括小组总结和自我总结,学生通过总结对自己和团队的学习进行评价,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作品的发表方式多样,包括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公众号推送、校园网推广、微信群交流等,这样又可以获得更多元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增强抗压能力(比如理性看待网络上的负面评价)。
        总之,项目式学习能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辅助项目式学习顺利、有效进行的利器。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古诗文项目式学习融合的方式,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