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回龙观第二小学 北京市昌平区 100091
教材分析
《小围裙》是五年级上册手工缝纫单元的内容,也是缝纫内容中最后的实践内容。通过前面的《游戏眼罩》、《沙包》、《针线包》等内容的教学,已经就设计的原则及一般方法进行了初步渗透。小围裙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只是在基本制作上,没有给学生充分发挥设计的机会,因此,我将制作小围裙一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设计小围裙;第二课时为依据设计方案制作小围裙。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前面手工缝纫项目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常用面料,学习了基本针法,会使用工具进行测量、裁剪,经历了《设计沙包》、《设计针线包》等实践内容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设计意识。但以前的设计都是在给定的材料上进行款式设计,对于为谁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自己的创意是什么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由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根据需要设计围裙。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汇报生活中常见的围裙,学生自己得出围裙的款式面料源于生活需要,树立技术服务生活的理念。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围裙。
3.充分考虑设计因素形成勤于动脑、富于想象、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分析成品,了解围裙 教师补充,助力激趣
分析因素,引发思考 工作环境,决定款式 评价方案,补充设计
完善设计,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班里少了三名同学,他们接到了老师布置的小任务-当小模特,现在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请他们登场。三名同学身穿三种行业(水产商人、厨师、妈妈)的围裙入场,大家看看他们穿了什么?大家猜猜他们都是做什么工作的?
设计意图:小模特的登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1穿的围裙是什么样子的?同学2穿的围裙是什么样子的?同学3穿的围裙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他们为什么要穿围裙?
围裙在我们生活中用处这么大,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设计一条围裙吧。
二、分析设计因素
1.介绍使用者
如果让卖鱼叔叔穿厨师的围裙合适吗?不同需求的人围裙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设计围裙首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给谁设计,也就是需求。
除了这三种围裙,你还在哪里见过围裙呢?
他们的围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相关图片)
在围裙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把围裙的样式确定下来。
2.介绍布料
介绍了这么多种围裙,你知道它们分别是用什么布料做成的吗?
分别出示厨师、妈妈、空姐、水产商贩、服务员穿围裙照片,并且注明布料的特点。
请你看看桌子上的布料哪一种是纯棉、帆布、pu、聚酯纤维?
不同的布料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设计围裙时要根据需求者的不同,选择适合他们的布料。
3.介绍颜色
同学们,我们设计围裙不仅要考虑样式和布料,还要考虑它的颜色。不同颜色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在设计围裙时,我们要注意合理搭配颜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了解围裙设计要考虑的因素,给设计围裙提供帮助。
三、创意设计
看来同学们的设计思路已经形成啦,我们设计围裙要考虑到需求者的不同,布料、样式、颜色也要考虑。
下面请大家认真看看设计要求,集思广益开始设计吧!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合作。
四、评价展示
1.在同学们设计的时候老师发现小组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你们的设计去让老师眼前一亮,哪个组要第一个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2.谁来给他们组提提建议帮助他们把设计思路完善。
3.教师进行评价
(根据围裙使用者的不同进行针对性评价)
各小组进行展示,并且交流,可以让学生吸取别人优点,并且改进自己设计缺陷。
听了各个小组的汇报,大家的设计不仅实用而且还有创意。设计围裙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现在就请大家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把最终的想法绘制出来。
老师发现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都是经过思考、修改、再完善,这个过程是非常不易的。下课后同学们要继续小组合作,修改你们的作品,并且利用废旧衣物将我们的设计变成现实吧。
教学特色
本教学设计将原有的师生问答式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对话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上课伊始,老师请同学们汇报生活中见过的,用过的围裙在哪里用,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汇报中教师加以引导得出不同的穿着人,不同的工作环境需要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面料。使用学生初步对围裙有了整体认识。同时教师对生活中不常见的围裙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明确围裙的创新是源于生活需要,从而为学生树立创新源于需要,技术服务生活的理念。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充分体验合作的力量和乐趣,老师把思想教育与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老师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劳动成果并进行自评,请其他同学评议,学生看到通过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赞赏时,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由衷的感到劳动的幸福与快乐。在评价过程中,孩子们既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又看到了他人的长处,互相之间多了羡慕,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从而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