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中学校育人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下)   作者:王千学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新教材稳步推进

        王千学
        海南华侨中学 570206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新教材稳步推进,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必须致力于学校育人的新模式研究,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出符合新课程、新教材要求的新教育模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落实科学育人的根本要求。本文从“双新”的角度探讨高中学校育人新模式,力争通过改变教育模式,提升全员教育水平,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关键词:高中教育;育人模式;新课程;新教材
        前言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髙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了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性,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所以,新课程、新教材是广大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我们应积极推进新课程的使用,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创新学校育人模式,探索能够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学校特色的学校育人模式。
        一、“主课堂+”的学科育人模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部分学校条件成熟的学科教育应积极探索“主课堂+”的学科育人模式。也就是以单一学科课堂教学为载体,不断拓宽和延伸教学内容,逐步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科教学价值更突出,学科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能够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为此,我校积极探索“主课堂+”学科育人模式,初步确立从任务驱动到项目导向的学科育人新模式,以主课堂教学任务为主线,通过学科知识逐步内化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任务驱动来推进学校德育融合,逐步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发展。如,以政治学科为例,统编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教学中,我们进行如下尝试:
第一,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构建“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的逻辑联系: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为了推动新时代的发展,实现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学科为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培养了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第二,构建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生活化,强调以学生为本,即使使用新教材教学,我们也必须始终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所以,在实施“主课堂+”的学科育人模式时,我们也坚持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实施课堂教学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生活经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跨学科综合”育人模式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突出学科育人价值,同时也强调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有机渗透,互融互通的。而新的教材在设计和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为适应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教学要求,我们学校也应该加快“跨学科综合”育人模式研究,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方法、策略,稳步推进学科融合,在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将各个学科育人价值综合起来,形成学科合力育人,实现“1+1>2”的学科教学效果。
例如,语文学科可与地理学科相融合,语文新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内容,我们可将其与地理学科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以“地名”的方式衔接多篇古诗词,指导学生绘制同一地名的古诗词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一个诗词学习体系,加深学生诗词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再比如,数学学科也可与物理学科融合,生物学科可与化学学科相融合。此外,一般性文化课程也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相融合,在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关内容,也是“跨学科综合”育人模式的直接体现。需要强调的是,“跨学科综合”需要广大学科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不同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点,如何将学科进行两两融合、两三融合、多学科融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三、“第一二三课堂深度互联”育人模式
新教育、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校依托第一课堂(实体课堂)、第二课堂(行走课堂)、第三课堂(网络课堂)深度互联,对促进学科育人的横向贯通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效能优势。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新教材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当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同时创新创造第三课堂的网络欲望作用,力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深入互联,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提高学习育人价值。具体而言,我认为重点应该把握如下方面内容。
一是建好德育研习实践基地,加快第一、二课堂互联模式构建,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做强育人引力场。例如,设计‘新时代学时政’时政点读研习基地”、“‘透史见事’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文脉相承’中华优秀文化研习基地”,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灵活地叠加组合,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互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知识。
二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构建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唱响未来教育育人主旋律。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无疑是加快学校教学改革的最佳选择。为构建“第一、二、三课堂”融通互联,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信公众号、网络学习平台等互动交流,
用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学科的发展,促进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中的深度学习,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如,以历史学科为例,可推出“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抗战精神”等视频微课,加强与实体课堂形式相互补充的网络虚拟课堂,以网络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在网络虚拟空间汇聚积极进步、向好向善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
        总结
一言蔽之,新课程标准、新教材都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理论指导,在这一背景下,高中学校必须创新育人模式,加快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主课堂教学优势,促进学科融合,加快第一二三课堂互联,全面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新课程高中数学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艾志辉.新智慧.2018(29)
[2]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J].张文,董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