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娜
黑龙江省讷河市六合镇中心学校161300
摘要:阅读理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加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力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语文实力的提高依赖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大多数学生阅读能力水平有限,理解能力不强,影响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使用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运用好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加深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与讨论相互结合,深化阅读感悟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
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文章从前往后依次简要概括,注意简洁性,一般而言,根据归纳先简单了解都写了哪些内容,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完成小标题的设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通过文中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学生会明白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进而知道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写了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揭示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与探究深入思考,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背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几次“背影”?写了几次流泪?是在什么情境下流下了怎样的泪?重点刻画了哪一次背影?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以采取不同方式的朗读加深阅读理解,阅读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共同交流与讨论,还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最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瑞莉.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J].赤子(上中旬),2016(23):165.
[2]王香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爱的激励使后进生进步[J].学周刊,201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