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乡镇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冯海森
[导读] 谈及中学生语文教育,难以回避的重难点是是阅读理解。
        冯海森
        广东省信宜市兴盛中学  525300
        摘要:谈及中学生语文教育,难以回避的重难点是是阅读理解。之所以难,一是因为识字断句本身难,二是因为文本背景事物陌生,三是读者三观与作者有差距。乡镇里的中学,地理位置、生长环境、文化习俗与书本上的“万丈高楼”有很大的距离感。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成主客观因素细细探讨。
        关键字:乡镇中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读写耦合 朱子读书法
        阅读理解,顾名思义,文本和理解。文本为名词,是印制在书本上,客观存在的;理解为动词,是活跃在大脑里,主观能动的。乡镇中学的信息闭塞、与世隔绝,跟不上写书人世界的瞬息万变,如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为他们划上了一个圈。对于中学里的中学生而言, 世界就只有学校围墙那么大,更像是大圈圈里又画了个小圈圈。那么,当乡镇中学生遇上阅读理解,又该如何破茧成蝶。
        一、详谈乡镇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困境
        (一)困境里的乡镇中学生
        目前国内对乡镇中学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人文类学科、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学生流失等方面的研究。人文类学科诸如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以及语文,反映了我们俗称的偏科问题极其显著。物资层面为设施设备不到位,如运动场、体育用品、音乐教学教具、美术教学教具等的陈旧抑或是短缺,人力资源如科任教师间接性缺失,教学理念或许还会有该乡镇中学相关领导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大量研究说明困扰乡镇中学的根本性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那么,在人力物力相对短缺的乡镇中学,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可见一斑了,面对如此困境,该如何走出来便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焦聚的热点问题。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评价一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反过来讲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然而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语文阅读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从学生自身出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阅读基本功不扎实
        语文学习中的重点是阅读,通常而言是阅读别人写的书。初步、细致、深入多个层次进行阅读,因此就要求读者有扎实的阅读基本功,即识字、解词、断句、连篇的能力。对于乡镇中学生来说,课本中所积累的词用于应试的字词,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在存量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无疑是一个难点。
         2、阅读习惯不科学
        阅读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很多小习惯。比如爱好阅读是一个习惯、有计划阅读、紧着期限阅读、有选择性阅读等等。然而乡镇中学学生绝大部分不喜欢阅读、散漫习气普遍,因此在阅读这类需要极大耐性和时间的功课上显得十分吃力。
        3、自主进步意识及能力浅薄
        乡镇中学与世隔绝的环境,导致师生以及家长自主进步意识甚至能力较为薄弱。这在学生及学校的发展中,是最应该引起注意的,不主动求变,只能被动受难。
        (二)阅读理解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1、阅读理解中文本背景陌生
        乡镇中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外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隔离的状态,因此中学生所面对的阅读文本,其中的写作背景和人物事迹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存在很大的出入。比如他们实在很难想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大海到底是什么样的,夜晚的大海又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从客观条件上来讲,这对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读者与作者价值观有差距
        阅读浅层次而言是对文本字面的理解,深层次而言是对文本背景事物的观点,更深层次是读者三观的交汇。乡镇中学的学生因其年龄、生活经历的限制,不容易达到理解作者文本的程度。这无疑需要大量时间、课外读物、以及丰富的生活见识的积累。
        二、乡镇中学生破“语文阅读理解”成蝶的策略
        (一)学生层面的自力更生
        1、自身阅读素养的提升
        首先提升阅读理解基本功:初次阅读,描述文本大意的字词、句段借助字词典是否都认识。再次阅读,能否理清文本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深入阅读,结合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生平是否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寄托、启示读者等等。文本分为细读和略读的:细读,以上三条都要涉及;略读需要涉及前两条。
        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朱熹是宋理学大家,总结了科学的读书方法:“朱子读书法”。在此建议乡镇中学生在阅读时,对于经典古诗文应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对于寓言小说当居敬持志、切己体察对于中长篇读物应着紧用力、循序渐进:阅读是集腋成裘的功课,优秀的习惯会受益终身。
        2、家长物资支持
        家长的物资支持是学生进步的主要推力,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一指课外读物,由于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应结合各自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购买。二指家长应利用寒暑假带领孩子外出旅游,登泰山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好,还是带领孩子去海边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罢,都不失为增长见识的好办法。
        (二)课堂训练——阅读+写作双向耦合的施教方式
        细论起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合并成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语文的学习本质,首先是读别人写的书,通过初步、细致、深入多个层次了解别人的看法及观点,再融合自己已有价值观念,写出稍许见解。进的是别人的价值观念,出的是自己的价值体会。
        在课堂练习中,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就课标要求的阅读类型进行专门的训练。有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抒情类和议论类阅读。教师应首先选择代表性较强的文章作为范例,比如记叙类的小说《阿长与(山海经)》,为了能读懂类似的记叙类小说,当首先应指导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次,找到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六要素,将找到的六要素串成一个简单的事件。接着再举一反三,找到合适的阅读素材供学生练习。最后,根据所训练的内容,教师布置类似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任务,并给予适当的训练评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强调的是学和做的双向耦合。在此,乡镇语文教师以及相关教学管理者,应本着为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个体负责的原则,紧扣各自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综合成绩表现,选择合适学生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教育局政策
        当地教育部门的政策事关辖下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就乡镇中学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调配:第一、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乡镇的学生能够感受城市的文学氛围,城乡相互取经。二是调拨资金,为村镇的学校添置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选用优秀的语文教师,给予政策和资金资助,带动乡镇教师素质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当地教育部门应承担主要责任,主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让素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
        结语:语文教育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将古老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源远而流长。说词解字的能力是提高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它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我们所在的环境和时代,同时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时代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势必将会成为文明延续史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自主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的重要性[J]. 陈瑞红.  语文教学之友. 2020(02)
[2]乡镇中学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运用探析 ——以人教版为例[J].王晓荣.上海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