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婕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五小学164300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课程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成长发展的关键课程,良好的数学学科读题习惯的培养极大的有助于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树立和形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小学生数学读题习惯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习惯;培养策略
引言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感受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所一直不稳定,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有关,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忽略了读题的重要性,认为题目无关紧要,其实并不然,读题的时候恰恰就是思考的最好时机。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不会读题或读不懂题意而造成对数学的“误解”,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特别难以完成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往往只需要教师耐心的带领他们多读几遍题就能够解决。由此可见读题习惯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计算的正确率。
一、要让小学生有读题的兴趣
趣味性是小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小学生能否主动学习、能否学好的关键因素,小学生只有对数学这一门学科充满兴趣,才会认真读下去,才能学好数学,数学教师也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读题习惯呢?首先要将日常生活融入数学讲学中,拉近小学生对数学的熟悉度和亲切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打开学习数学的大门的钥匙。二要把读题融入到教学中。如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驾驶在讲解应用的时候,可以请小学生帮助教师将题目读一遍,并针对一些需要注意的点才去重复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可以运用绘本故事情节,以探险的方式激发读题的兴趣。
二、要让小学生有读题的成效和效果
读题的过程中要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一旁做一些笔记,加深自身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梳理清晰的解题思路。此外,有条件、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读题的过程中总结问题,从而在解题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也要注意运用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养成读题和总结的习惯。首先,要通过读题找到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读题可以记住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解题的格式证明、框架、构图、一些反例,提升学习效果。其次,要通过读题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解题逻辑思维。数学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的时候也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读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潜在的锻炼和培养小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以恶大概的解题的思维导图,最终形成一个清晰地解题思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最后,要通过读题养成细致的习惯。由于数学教科书编纂的严谨性和抽象性,以及小学生的一些特性,使得细致读题成为阻碍小学生热爱数学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但是,正因为此,教师更应该细心、耐心的培养他们的读题习惯,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稳定性。通过反复读题,学生既可以掌握要点,也可以养成细致谨慎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读题可以减少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
小学生在练习数学题时常因读题不严谨而出现一系列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十分常见。归结其原因的产生,主要由于两个大的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小学生的识字量有关,中低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识字量较少,对题目的理解水平较低,思维方法也缺乏一定的深刻性;其次是与现阶段小学生的“玩”的心性有直接关系,做题急于求成,不愿意花费时间认真读题。如低年级数学计算题中,学生的加减误算以及乘除误算的现象比较多且普遍存在;中年级段的学生则是常把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直接做一步解题步骤,或者是两步只做一步,或者是直接漏掉一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小学生读题不仔细、不严谨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养成读题的习惯与培养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同等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从低年级抓起,通过一定的实例教学,积极正确的引导小学生认知。意识到读题的重要性,并增强读题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小学生读题的方式方法,建立相关的读题解题的程序,即读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将读题作为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将读题作为做对题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要求他们准确的读懂题目的要求,以求从第一步就将题目“读”对。
结语
任何学科如果不读题就直接答题,直接找题目中的逻辑,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的,不仅如此,还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读题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关注点,同时也是以数学为主的理科性的学科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对数学读题习惯的培养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读题习惯,让数学读题成为一种习惯,对小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卜海琴.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N].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8(06):303-304.
[2]卢定杰.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N].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分会场)论文汇编,2018(11):4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