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顾小红
[导读]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顾小红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125
        摘要: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加强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设计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感和应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深度学习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改善和优化,新目标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积极探索数学逻辑,掌握数学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深度学习意味着小学生在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的探究知识的推理过程、知识的具体应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才是学习数学学科最终的目的。
        一、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扭转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下,这样的传统课堂不利于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索数学知识,反而会引起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厌恶和抵触,导致整个数学课堂枯燥乏味,没有课堂参与感。让小学生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数学问题解决思路和步骤的学习,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处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引领者帮助小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探究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时,在复习统计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复习和反思的问题,让小学生根据问题知识整理、主导课堂,例如你会用哪些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可有什么特点?找出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不同之处,并举例说明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主导数学课堂,把握数学课堂的方向,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学习,深入探究,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学生逐步进行深度学习,完善个人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知识的输出和数学解题思路的拓展。
        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打好数学应用的知识基础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步骤和思路的时候需要牢固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高段年级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学习认知的水平相较于低中段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更加的端正,更加的高水平,教师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为小学生制定科学、合适的数学目标,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做到知识的输出和计算速度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底边直径和半径、高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做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并将旗杆快速旋转,通过观察和想象小旗旋转一周能形成什么形状?学生通过自己旋转探究想象和图形绘制,初步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的交流方式完善问题,各个组员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自己解题过程中的不足。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在进行题目解读的过程中,及时将数据代入到图形中,在审题和找出条件的过程中进行数形结合,培养小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锻炼小学生寻找题目条件的问题解决能力,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数据条件、等量关系列出相关算式,通过计算相关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写明单位、做好做答,教师还可以在进行应用题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小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数学思路辨析的能力,为小学生进行深层学习打好的思维基础。
        三、注重活动探究趣味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有效的提高课堂参与率,帮助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并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分析等课堂活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趣的课堂活动还能够为小学生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帮助小学生在读题、审题、理解题意的过程中诱发问题意识,让小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深度教学下的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小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描述找出数学问题的关联性,找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认识比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帮助小学生创建数学相关的生活情境,妈妈在购买水果的时候苹果总价是15元,数量是3千克,橘子的总价是8元,数量是4千克,香蕉的总价是4.8元,数量是2千克,要让学生求解苹果、橘子和香蕉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通过生活常见的案例,让小学生处在数学问题的解决情境中,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理解比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求得比值的数量,根据题意可以得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15:3,那么苹果单价为5元每千克,也就是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5,同理可得,橘子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8:4,比值是2,香蕉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4.8:2,比值是2.4。数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利用教师丰富的生活经验,帮助小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
        结束语: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当结合高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历程,教师应当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科学的学习态度、认真严谨的学习精神,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高段数学知识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明杰.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3):176.
        [2]查定洋.以情趣策略打开数学问题解决之门——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0(16):25-26.
        [3]曹传兴.策略不仅要适合“自己”还应适合“题目”——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感悟[J].求知导刊,2020(08):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