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陈显伟
[导读] 让学生对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陈显伟
        成都外国语学校    611731

        摘要:让学生对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做到将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引导。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及时进行更新,充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懂得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教学展示,使其对较为复杂的知识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策略分析
        一、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传统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其在课堂中多为教师单一的讲解教学为主,缺少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抗拒心理。枯燥的教学模式只是关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对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过多的关注。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意识,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学生课业压力重
        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其本身要承担繁重的课业压力,更多的学习动机是为高考做准备。学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通常也是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展开教学。学生和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能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更侧重于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只要针对相关的知识能完成解题即可,两者对将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不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将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实践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往往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没有清晰的认知,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因此,为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错过每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加入更多能进行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效率。教师要注重加强对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在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接触新知识。具体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呈现,并且保证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够真正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新课导入,如“我们周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物体,其占据着空间的一部分,在只考虑其形状大小的前提下,排除对其他因素的考虑,这些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就是空间几何体,那么,根据你对空间几何体的概念的理解,你在周围能列举哪些空间几何体的实例?”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几何体进行辨认,帮助其将抽象的知识进行较为具象化的理解。通过具体图形的展示,能让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点有更加直观的掌握,并且能结合实际生活对其有更多的理解。因此,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较为直观的形象展示,并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展开较为深入的学习。
(二)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及时的反思,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引导性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展开一定的思考,而不是单纯地被动接收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质疑能力,并且在自主学习中解决相关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并且对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一定的锻炼。


        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摒弃,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加新颖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在兴趣的引导下进入相应的学习状态。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加入更多的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重视对新知识的预习。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将其设计成易于学生理解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在预习中关注自己的思维盲点,对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记录,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及时请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分组探究学习
        高中生由于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其身心压力较大。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引导时,应在保证其学习到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趣味性学习,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乐趣,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展开学习,这一点对其掌握数学知识尤为重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使其在小组探究中进行更多的思维碰撞,并且由此展开有价值的讨论,促进其思维更加活跃,并且让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从而吸引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
        例如,在教学《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课前问题,让学生对其展开探究。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小组中有一名数学基础较好且综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使其能带动整个小组对相关问题的讨论。针对本课的问题设计,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把三角板的一个角立在桌面上,其所在平面与桌面是否只相交于一点?并说明为什么?”将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方便学生进行探讨。并且让学生就此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展开讨论,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布置课下任务
        在具体的课堂中进行知识学习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有更加精准的掌握,尤其在数学学习中。但是,要对新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记忆,学生在课后的练习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达到巩固知识内容的目的。而教师在布置相关内容时,应注意对所学知识点的融合,保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新知识有更多的思考,并且结合重点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要有一定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思考中串联较多的知识点,从而形成系统且条理性的知识回顾,从而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更加牢固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柱体、椎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完成本课的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任务。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保证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能够带着一定的热情进行学习。
        结束语
        综上述,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中的数学学习最终目的是为提高高考成绩,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分数服务。而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较为被动,其无法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适应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改变教学方式,以便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其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刘晨雨.文化产业.2021(02)
[2]数学抽象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新方向探析[J].林兴田.亚太教育.2019(11)
[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孙卓利.华夏教师.2019(29)
[4]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王伯荣.西部素质教育.2019(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