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沐颖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沐颖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元竹小学   225412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单调地讲解知识,应该与生活加强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学好数学打牢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探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
引言
        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与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还保证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的意义
        数学思维是学生智力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讲解数学观念,阐述数学知识,或者是采取验证、证明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与学习,未体现出数学的生活化与实践化特点,很多定义显得非常抽象,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其实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还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实践工具,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增强,只有拥有丰富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才能满足时代要求,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满足新课改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数学知识应用意识不足的问题。现阶段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不重视应用意识,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教学,没有做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忽略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较小,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会有一定的难度,单一的理论教学会导致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下降。
(二)数学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单一,是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一些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从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只停留在教材中,使得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学生学龄低,教学效果存在差异
        尽管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呈现出低难度、零散化的特点,但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小学生处于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学习意识等素养同步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其所接触到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理论教育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学习水平也不尽相同。从当前的教学活动来看,根据小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大群体。优等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极强,在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之前,其已经通过教材、外界环境了解了对应的数学知识,并具备对相关数学概念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对其稍加引导,便能取得非常出色的成果。中等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没有在数学教学或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应的数学知识,但能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任务作出相应的回应,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被动配合的惰性思维占主要地位。
三、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上理解难度较大,也容易出现偏差。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并在讨论与分析中解决问题,逐步实现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分蛋糕”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到分蛋糕中,并加深对平均分配含义的理解。面对人数不足的情况,对于半个饼的分配,学生会比较难理解,教师此时可以引入分数知识,然后问学生:“你们学习完分数的知识后,可以说说应该如何分配吗?”在情境中学生充分领略了数学知识的问题,也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在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下,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也保证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趣味活动,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教师能够针对相关知识发起交流活动,辅以数学思考问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必将得到同步锻炼。基于此,教师可将趣味活动导入到数学课堂当中,帮助学生应用知识,积累知识。以教材“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为例,教师发起趣味教学活动: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接到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会选定长方体或正方体开展手工活动。当学生展出成品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长方体中包含哪些图形?正方体呢?”在对图形进行观察之后,学生会给出结论:“长方体中一定包含长方形,可能包含正方形,但在正方体中一定只有正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依靠个人的观察、实践积累数学知识,并对教学信息进行整理,搜集数学知识的速度大幅提升。在得到教师的肯定之后,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的开放性、多元性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从全新的方向入手,尝试应用数学知识。
(三)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应用知识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应用知识是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可以挖掘数学教材中每一节的应用知识点,在教材中找到可以培养小学生应用能力的素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速度和路程”时,时间、速度和路程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三个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放学回家的路程,速度与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举例,如果一个同学回家的路程为三千米,他步行的速度为4.5千米每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为14千米每小时,他步行回家和骑自行车回家分别需要多长时间?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解释数学知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生活中的问题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会发现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借助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习和实践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不仅是要发现数学课堂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贴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数学学科的价值。这些都是教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前提,更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父母买菜的花销问题或家庭的水电开支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累,也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崇和.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J].新教师,2018(12):41-43.[2]孙锦玲.小学生数学混合运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235-236.
[3]李新阶.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146-147.
[4]闫正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8(19):63.
[5]吴正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7(13):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