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莫丽英
[导读]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当前阶段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莫丽英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中心小学  524051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当前阶段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的目标是对学生们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而迁移能力便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与绝对重点。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影响迁移使用的因素以及培养学生迁移思维能力的策略,对小学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学习迁移;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分析
        迁移是数学学习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指的是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借鉴,形成一种新的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环节中,教育者应注意引导学生们正确地培养迁移能力,实现不同种类知识的自如运用,提升学生们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与绝对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直观地展示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解题能力、应用能力等,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学习。除此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灵活性,提升智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影响迁移使用的因素
        首先,知识是影响迁移使用的集中要素,没有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和理解,就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众所周知,知识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不同的知识可能本质上不存在联系,但在使用中却会产生联系。有的知识在使用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正迁移”;而有的只会在使用中产生阻碍作用,也就是“负迁移”。
        例如,学生们在了解到数字的递增之后,学习“时、分、秒”这一课程,会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如时间递增一分、两分、五分、十分等,这些对学生们的理解来说都是正迁移,而在了解到六十分钟之后,时间的排序为“六十一分”,并且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会认为时间是依次递增下去的。这便属于负迁移。负迁移的产生还有很多,如“星期七”的叫法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环节中和学生们在使用知识的环节中,一定要将知识“吃透”之后,再进行使用和举-反三, 避免因理解不够而产生负迁移的问题。
        其次,学生个人能力也是影响学生们迁移能力使用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人能力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知识储备多,便很容易实现正迁移的效果;反之,学生们个人知识储备较少, 并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存在生搬硬套等问题,则很容易出现负迁移的效果。
        最后,教育者对于学生们迁移能力的影响。教育者是学生们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者,其一举一动、 一个思维和看法都会对学生们的行为与态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此外,教育者个人的知识储备、能力差异、教学态度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迁移能力的应用。


三、小学体育课中优化非言语教学行为策略
(一)设置对比迁移情境
        迁移使用的条件是针对与知识存在相似或存在交互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想要提升学生们对迁移的应用能力,首先应做的便是对比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迁移的环境。例如,在教学中,教育者应积极为学生们创建合适的迁移环境,其是针对相邻知识之间的应用,积极挖掘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为学生们创造合适的迁移的氛围和环境,最终实现彼此之间有效联系。此外,在教学环节中,如果能够使用模型感强的教学方式,会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迁移能力,如简单的多边形的教学环节,使用投影技术将优于平面画图技术、使用3D建模技术将优于投影技术。
        此外,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割补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迁移思想。在对结合体的体积进行测算的环节中,通常会通过“割”的方式来实现对已知体积的“补” 最终实现对已知问题的求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重视对迁移环境的创建,为学生们的落实迁移提供条件。
(二)精炼话题,提升迁移能力
        首先表现为迁移这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受外界环境的不断熏陶而形成的。因此对学生来讲,迁移能力的形成需要根据自身对于知识的注意、记忆、想象和推理之后才能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还应注意对语言的使用,通过对问题的理解而自发形成正迁移的效果。
        总述的问题相对较难,却与分述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通过凝练问题和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们对问题的统一思考和解决能力, 提.升迁移能力。
(三)注重思想渗透,培养迁移品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连接数学知识和能力纽带与桥梁。对待一个问题的解决态度, 应为通过提升个人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能力来实现好的解决。而数学教学的目的,便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数学,研究数学问题的构成要素,以此为基础实现问题的解决。
        迁移思想的培养在教材中已经逐步展示,如帆船在航海过程中的位移便是一种很好的数学迁移思维, 如“相遇问题中对于其中一方速度的求解”也是一种数学迁移思维。 这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学的环节中充分认识到迁移思维对于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们积极建立迁移思维,将知识进行相互迁移,实现知识的应用自如。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迁移思维已经在当前教育界中产生比较高的认可度,但受到出现时间短的影响,所以导致在应用的过程中无法把握发挥最优效果。因此应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分析制约迁移思维培养的因素,以此提升学生们的迁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苑大华,陈宝库.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24) : 111-113.
[2]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124-126.
[3] 李培芳.从能力走向素养——小学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福建教育. 2016(14): 127-129.
[4] 朱俊华.基于数学题组的儿童“整体思维”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6(17): 133-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