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与3D打印技术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张丽瑶
[导读] 素质教育理念下,在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要讲解数学知识
        张丽瑶
        江门市陈白沙中学529000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在初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要讲解数学知识、传授学生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改革,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更多新的教学技术,以此来构建理想化的数学课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3D打印技术,为学生创造更为真切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教学;3D打印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教育行业之中,初中数学教师也要跟上教育行业的发展步伐,在数学教育工作中合理运用3D打印技术,把3D打印技术作为 一项辅助教育工具,以此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之下,能够给予学生更为强烈的数学学习体验,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习惯。同时,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要把3D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教育工具,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也要强化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来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活动。
        一、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与3D打印技术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几何知识
    在以往的初中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是凭借多媒体课件,或者是材料、橡皮泥来制作几何模型教具,帮助学生来掌握、认知几何体的结构与特征,学生只能够通过自主想象、教师的示范讲解来了解这部分知识,学习过程较为困难,长期下来,学生就会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初中几何教学和3D打印技术的融合,,能够把3D建模和打印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学生利用3D建模软件处于三维空间中来操作与观察几何体,这样学生拥有更多自主观察、自主操作的机会,产生逼真、立体式的几何知识学习体验,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掌握几何知识。
        (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空间观念
        初中几何教学和3D打印技术的有效融合,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最开始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自我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而借助于3D打印技术能够让学生对空间有更为直观、立体的认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学生通过3D建模技术能够拆解实际生活中物体的模型,把复杂的实物分解出来。同时,在3D打印技术运用过程中,学生把基本的几何体拼凑在一起,结合自己的想象来创作出个性化、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3D模型,借助于3D打印机来打印出来,在此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与3D打印技术的有效融合方法
        (一)做好教学内容分析工作
        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要想展示出3D打印技术的教育优势,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分析工作,明确哪些教学知识点需要借助于3D打印技术来讲解,这样让几何教学工作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完善,最大程度提高几何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走进图形世界”的时候,通过本章节的数学知识讲解,学生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去抽象几何体,并且要对基本几何体有所了解,掌握其对应的基本特征,在旋转与平移期间来感知图形的位置变化、运动,简单判断几何体中蕴含的三视图。

“走进图形世界”章节的数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如果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差,根本无法在脑海中勾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翻转、平移、旋转,由此,教师一定要提前策划好教育方案,借助于3D打印技术来开展立体几何知识的讲解活动,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感知空间几何体的翻折、平移、旋转,并且可以借助于3D打印技术来模拟操作空间几何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过程中,深化对于几何知识的认知与了解,实施个性化、创造性的空间想象,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借助于生活情境切入3D打印技术
        初中数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生活性,由此,在讲解数学几何知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借助于生活情境来切入3D打印技术,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3D打印技术有更为深刻的认知,还能够强化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图形,让学生对于几何体的初步感知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借助于3D打印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建筑模型、3D模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来抽象几何体,实现对几何知识的整理与构建。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生活化建筑情景,利用3D打印技术来搭建模型,这样既能够更为全面掌握几何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数学学习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先用PPT为学生展示几何图片,让学生处于二维空间之中,之后让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来观察3D模型,并且借助于3D打印机来打印模型,相较于实物教具,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具备说服力,让学生感知几何知识的产生过过程,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对象,一切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示出3D打印技术的教育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育质量,让学生真正吸收所学数学几何知识,构建几何知识结构、体系。
        (三)在微课观看中掌握几何知识
        在几何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3D打印技术为学生展示几何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实践中打印3D模型,强化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微课观看中掌握几何知识,实行几何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很多3D模型的难度非常大,学生在操作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样不仅无法展示出3D打印技术的优势,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抵触心理,由此,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视频来讲解3D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观看微课的时候,可以在脑海中构建3D模型,比如,在讲解“走进图形世界”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基于3D打印技术来制作塔,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3D建模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过程中巩固几何知识,这样既能够节省课堂时间,也能够让教学设计更为个性化,融入多种信息软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利用3D打印技术讲解几何知识期间,教师要注重展示3D建模作品,让学生开展成果交流活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自信心,还能够丰富数学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几何知识探究、学习中,构建完整的几何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题海战术的数学教育模式,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在几何教学中融入3D打印技术,让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数学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师生之间一起构建高效化、理想化的几何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泽伟. “小先生制”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为例[J]. 中国农村教育,2020(04):42-43.
        [2]尤庆林. “一转、二变、三译、双基本”——初中几何入门教学策略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9):21-23.
         [3]董林伟,喻平.基于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的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1):7-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