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素养培养路径微探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   作者:王银梅
[导读] 小学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起点,这一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其中道德与法治就是小学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王银梅
        萧山区湘湖小学
        摘要:小学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起点,这一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其中道德与法治就是小学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小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对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大意义。因此,德育教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素养;策略
        现阶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这需要教师对各个学科都加以重视。但目前很多老师还是喜欢划分主次科,重点放在文化课上,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边缘化,加上教学模式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难度大大提升。客观上说,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学生是非对错判断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途径进行探讨,望对以后的德育教育有所帮助。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目前,由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任课教师也很少去创新教学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不高。因此,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成效,当前最主要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己更多的去思考、探索[1]。例如,“我爱家乡山与水”这一课,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模式,收集当地的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青山绿水图片,设计精美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搜集破坏环境,乱丢垃圾的影像给学生观看,当看到大自然被伤害的情景,再和前面的美好景色相对比,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保护意识,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应与生活接轨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这一学科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若与生活节,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就是板书+讲解的方式讲述书本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方面无法取得有效成果。因此,教学在授课时,应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解,深化、拓展知识内涵,帮助知识丰富知识积累[2]。例如,“我参与、我奉献”这一课,想要学生理解其意义,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共卫生清理活动,让学生穿上统一的服装,去公园或广场清洁公共设施。同时将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也融合进来,然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内容。通过这种将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白环保的意义。

有助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环保不再是一句空话,认识到城市环境靠大家的含义,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重视安全教育
        网络信息的发达让我们经常会看到青少年受伤害的事件,虽然国家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但这样的事情总是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还是孩子的安全意识薄弱。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道德的教育多过法治,很多教师认为孩子太小,过早接触社会不良的一面,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伤害。但这样片面做法一方面造成学生缺乏法治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也造成教师在法治教学上的短板,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符合当下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课件,将法治安全思维慢慢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逐渐培养学生法治安全意识[3]。例如,现在最严重拐卖儿童行为,人贩子利用孩子安全意识薄弱这一特点,用一些小诱惑引诱孩子,将其骗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小动画,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通过动画认识到陌生人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接受,远离一切不认识来搭讪的人,在学生心中种下自我保护,注重安全的种子,进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向学生灌输日常行为的安全意识,比如上下楼时不能打闹,窗户不可以攀爬,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电器的使用注意事项,防火的重要性等等,这些日常安全是学生成长路程必不可缺的,法治安全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未来发展是有益的。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的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还是更关注孩子的成绩单,但与此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全能的“超人”,琴棋书画也得样样精通。每到寒暑假时本来是学生放松的时刻,但往往学生比上课时还忙,不停的上各种辅导班,就像“赶场”一样。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玩,这样的约束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久而久之不但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性格也容易偏激化,慢慢形成“问题学生”。因此,若是教师和家长都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及时的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阻碍[4]。例如,“我学习我快乐”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和知识做朋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另外,有部分学生的心理是相当敏感的,家庭或生活中的一些事会引起内心的极度不安。老师要多给予关注,并时时引导,和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开导学生,避免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法治安全思维教育,将书本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才能促进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徐灼钊. 核心素养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3):178-179.
[2]姚凯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渗透[J]. 新课程导学, 2020,(4):55-55.
[3]强爱萍.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 才智, 2020,(4):31-31.
[4]孟祥新. 如何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J]. 孩子天地, 2019, (35):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